重要新闻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重要新闻详细

心内科首次为一例心跳缓慢高龄老年患者成功植入“胶囊”起搏器

发布时间:2021-09-13 09:16 本文来源: 心内科

9月11日,心内科侯应龙教授团队任满意副主任医师等人首次成功为一例心跳缓慢的高龄老年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俗称“胶囊”起搏器)。

 

患者徐某某,男,88岁,45kg,因“发作性头晕伴憋气4月”于2021年8月29日入住我院心内科。患者已反复发作头晕、晕倒,严重时头部着地导致头皮裂伤,需清创缝合,发作时伴有明显憋气。病人既往“冠心病”病史30余年,“支气管扩张”病史3年。

 

▲侯应龙教授电生理团队与专家合影

▲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中

 

为求进一步治疗,徐大爷慕名前来医院心内科就诊,负责接诊的史新华副主任医师为患者提出可考虑选择植入“胶囊”起搏器的治疗建议。患者入院后,经完善各项检查,随后心内科主任侯应龙教授查房并组织术前讨论,全面分析评价了徐大爷的相关病情:由于患者因心跳过慢反复发生晕厥继发外伤,具有起搏器植入的强适应证;且年龄太大难以耐受常规起搏器较长时间的手术操作;体型瘦弱如果植入传统的皮下起搏器,有局部破溃感染的潜在风险,因此建议患者行“胶囊”起搏器植入术,这样既能保证安全和疗效,也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术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该患者“胶囊”起搏手术适应证明确,无禁忌证。遂于9月11日在全球带教专家、中南大学刘启明教授的指导下,由任满意副主任医师带领张勇、张玉娇、李展等电生理医师,将“胶囊”起搏器精准地定位于心室中间隔的右隔面,造影确定后快速释放,测定参数良好,并放大X线影像进行牵拉试验,确认起搏器的四个爪中有三个已刺入间隔心肌中(有两个爪刺入心肌即符合要求),一次性操作成功,随后剪断栓绳,并撤出大鞘管,缝合伤口压迫止血后,患者安返病房。复查心电图进一步证实了起搏位点位于中间隔。此次手术的成功也得益于介入诊疗科姜松护士长所带领的护技团队的前期精心准备和术中密切配合。

 

▲无导线起搏器成功植入后的X线影像

(从左至右:前后位、右前斜30度和左前斜45度)

▲术后起搏心电图进一步证实了起搏位点位于中间隔

 

据任满意副主任医师介绍,“胶囊”起搏器实际上就是无导线起搏器,是近年来起搏领域方兴未艾的新技术。2021年8月29日,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和欧洲心律协会(EHRA)共同制定了《2021年ESC欧洲心脏起搏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指南》,其中对无导线起搏技术适应证做了如下推荐:1. 当没有上肢静脉通路或装置袋感染的风险特别高时,例如既往感染和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应考虑使用无导线起搏器替代经静脉起搏器。2. 考虑到患者预期寿命及其植入要求,无导线起搏可作为标准单导线心室起搏的替代方案。但在临床实际应用中,它可以考虑用于以下人群:1、持续性房颤并长间歇引发严重症状者;2. 预计起搏比例低的其他心动过缓患者;3. 起搏系统感染拔出后需再植入起搏器的患者;4. 血管条件差如静脉闭塞或先天性畸形; 5. 高龄及痴呆患者; 6. 年轻患者;7. 感染风险高人群如糖尿病、透析、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免疫抑制、长期类固醇激素治疗;8. 经济条件较好,生活质量要求高;9. 皮肤过敏、疤痕体质、消瘦、乳癌根治术后等。

 

此次使用的Micra无导线起器体积只有1.0ml,长25.9mm,重1.75g,其真实形状和体积酷似一个药物胶囊,又俗称“胶囊”起搏器,预估平均寿命可达12.8年,由右侧股静脉经皮穿刺植入,操作耗时短约20-30分钟,植入后几乎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伤口小愈合快,术后三天即可出院,患者就医体验好。该例患者前后植入过程耗时约半小时,无并发症,病人平卧时间仅6小时,术后康复快,受到了患者及其家属的好评。

 

近年来,侯应龙教授团队依照“综合科、专业组、特长人”的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理念,在亚专业建设方面大胆培养和使用年轻人,电生理专业团队除了出色完成常规的各种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工作外,在起搏领域新技术的开展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医院心血管专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心内科首次为一例心跳缓慢高龄老年患者成功植入“胶囊”起搏器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