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三餐护健康】夏日湿气重,小心皮肤“失阵”
1.什么是湿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一般分为急性、慢性两种。急性湿疹皮损初为多数密集,基地潮红,逐渐形成片。慢性湿疹患处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较为粗糙。
2.得了湿疹会有哪些表现?
皮肤瘙痒:患者感到皮肤剧烈瘙痒,这是湿疹最典型的症状之一。严重者难以忍受,并可能引发搔抓行为进一步加重病情。
皮肤红斑与丘疹:红斑通常是由于皮肤炎症引起的血管扩张和充血所致,常伴有炎症。丘疹则是皮肤表面的小突起。
皮肤水疱与糜烂:患者皮肤上可能出现水疱,水疱破裂会并导致糜烂和渗出。糜烂面通常呈鲜红色,并伴有明显的疼痛和不适感。
皮肤结痂与脱屑:结痂是由于水疱破裂后渗出物干燥形成的。脱屑则是由于皮肤干燥和角质层脱落所致。
皮肤增厚与纹理加深:慢性湿疹患者由于长期搔抓和刺激,皮肤可能会逐渐增厚、皮肤纹理加深,并可能伴有色素沉着。
皮肤继发感染:患者由于皮肤屏障受损,容易继发感染,如细菌感染或真菌感染。
3.中医治“湿疹”的方法有哪些?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湿疹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中药可以清除体内湿气,改善血液循环,促进伤口愈合。中药治疗需根据湿疹证型辨证施治,中医辨证湿疹,可分为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血虚风燥三种证型。在治疗时,湿热并盛型宜清热利湿、凉血解毒;脾虚湿盛型宜健脾燥湿、养血润肤;血虚风燥型宜养血疏风、除湿润燥。
针刺疗法:针刺疗法以清热利湿为主,刺激手阳明、足太阴经穴,如曲池、阴陵泉、血海、阿是穴等穴位,耳针可取肺、肾上腺、神门、内分泌等穴,以改善身体的气血流通,调节身体的内分泌系统,从而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减轻湿疹的症状。针灸治疗急性湿疹能较好缓解症状,但对慢性湿疹患者较难根治。
艾灸疗法:通过将压缩的艾叶点燃后放在穴位上,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湿疹的症状。
4.湿疹患者的日常需要注意什么呢?
提防干燥的空气,保持室内空气湿度:这应是患者及其家人首先考虑的事项。
用温水泡澡:温水能减少感染机会,并有助于软化皮肤,但应避免过热或过冷的水。
穿棉质衣物:棉质的衣服比较柔软,不会引起皮肤瘙痒。应避免穿着合成的衣料以及紧身衣物。
避免使用止汗剂:止汗剂所含的活性成分会刺激敏感性的皮肤,容易导致皮肤过敏。
多用水冲洗衣物:洗衣时,应多用水将衣物的洗衣粉冲净,以免引发皮肤过敏。
注意危险讯号:如果脸上出现一片红色的疹子,形似蝴蝶,患部发痒,且产生鳞状物。严重时关节痛、发烧、肺炎等症状应立刻去医院检查治疗。
中医食疗小食谱:
湿疹与饮食密切相关,不当的饮食容易加重病情。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多食新鲜水果和蔬菜,多饮绿茶、果汁等具有清热化湿作用的食品。不宜多食甜腻食品。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和海鲜发物,如辣椒、胡荽、韭菜、葱蒜、海鱼、虾蟹等。湿热浸淫者,宜多食清热化湿之品;脾虚湿蕴者,宜多食健脾利湿之品;久病血虚风燥者,宜多食养血祛风之品。
湿热浸淫的患者可食用具有“清热利湿止痒”功效的食物,如冬瓜、赤小豆、薏苡仁、玉米须、绿豆、丝瓜等。
推荐食疗方:
1、冬瓜薏米汤(出自《家庭食疗手册》)
食材:冬瓜200-400克,薏苡仁30-60克。
做法:将冬瓜和薏苡仁煎汤,加少许糖。代茶饮,日服3次。
2、赤小豆粥(出自《日用本草》)
食材:赤小豆,粳米。
做法:赤小豆浸泡半日,与粳米放入锅内,煮粥。早晚服用。
脾虚湿蕴的患者可食用具有“健脾利湿止痒”功效的食物,如茯苓、薏苡仁、山楂、山药、黄豆、扁豆等。
推荐食疗方:
1、山楂麦芽饮(出自《实用中医营养学》)
食材:生山楂、炒麦芽各10克。
做法:将山楂洗净,同麦芽入杯,沸水冲泡,或稍煮沸即可。频频饮用。
2、茯苓车前粥(出自《常见病的饮食疗法》)
食材:茯苓、车前子各30克,粳米60克
做法:车前子(纱布包煎)煮汤取汁,加茯苓粉、粳米煮粥。每日1剂,早晚服食。
血虚风燥的患者可食用具有“养血润肤,祛风止痒”功效的食物,如:红枣、桑棋、百合、银耳、蛤蜊肉等。
推荐食疗方:
1、桑椹红枣粥(出自《中华食物疗法大全》)
食材:桑椹30克,红枣(去核)10枚,百合30克,粳米100克。
做法:将桑椹、红枣、百合加水煎取汁液,去渣后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早晚分服食。
2、莲心银耳羹(出自《中国保健食谱》)
食材:银耳50克,莲心15克,百合30克,冰糖适量。
做法:银耳用温水泡发,掰成小块,与莲心、百合同放锅中,加适量水熬至熟烂,加冰糖调味。佐餐常食。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