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健康科普科普文章详细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养生攻略

发布时间:2025-07-23 08:54 本文来源: 中医科 供稿: 赵飞

《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因此我们要顺应大自然变化调整养生策略。大暑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是一年中阳气最为鼎盛的时刻,该时节的高温极端环境,使得人们容易感受“暑邪”而患病,表现为头晕、心悸、胸闷、大量出汗、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严重者出现热射病,危及生命。同时,大暑时节也是阳气开始向阴气过渡的转折点,因此该阶段的养生尤为特殊。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起居调节:起居防暑是大暑养生的首要环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提出的“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大暑时节夏季昼长夜短,人体应顺应自然规律,适当延后入睡时间,因此建议在晚11点至凌晨1点(子时)之前入睡,早晨5点至7点(卯时)起床。这种作息安排既能充分利用相对凉爽的清晨时段,又能避免正午高温,午间11点至1点(午时)是心经当令之时,适当进行20-30分钟的午休可养心安神,弥补夜间睡眠不足。大暑时节,也应调整对炎热的态度,将其视为自然循环的必要部分而非需要对抗的敌人,不要厌恶夏季的漫长日照,而是学会与之和谐共处。

膳食调节:大暑时节的膳食调整是中医养生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既要应对高温带来的生理挑战,又要预防湿热气候可能引发的健康问题。中医五行认为,大暑在脏应脾,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而大暑时节湿气盛行,容易困脾,导致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等症状,因此饮食应以“清淡”为原则,避免“肥甘厚味加重湿热”。《本草纲目》记载:“粥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认为粥能补益阴液,生发胃津,健脾胃,补虚损,最宜养人。大暑时节可多食用典型的“度暑粥”,如绿豆百合粥、西瓜翠衣粥、薏米小豆粥等,这些组合具有“补气清暑、健脾养胃”的功效。同时,中医强调“春夏养阳”,过度依赖寒凉之物可能“损伤脾胃阳气”。因此从冰箱取出的食物应在常温下放置片刻再食用,避免直接洗冷水澡或用冷水洗脚,以防“寒气借机侵入人体”。

情绪调节:中医理论认为“心主神明”,夏季的暑气与心相通,在大暑这种阳气最盛的时节,“两阳相加”会使心火更加亢奋,容易引发烦躁、易怒、失眠等“心系症状”。《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养生篇记载夏季应“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因此大暑应进行情绪调节,防止情绪中暑。静心养神是应对“情绪中暑”的核心策略,建议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来调养心神,保持“心静自然凉”的心态,也可以通过听舒缓音乐、练习书法、阅读书籍等相对静态的活动来调节情绪,避免心火过亢。

运动调节:素问记载夏季养生应“使气得泄”,虽然天气炎热,但适当的户外运动仍是必要的。散步、慢跑、瑜伽、太极拳、游泳等温和运动可以促进气血流通,实现“使气得泄”的养生目标。但是,运动强度和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以“微微出汗”为度,避免过度出汗,且运动时间应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温度较低的时段,避开强紫外线和高温时段。

高温防暑:中医认为“津血同源”,因此科学补水是预防中暑的关键措施,正常补水需遵循“少量多次”原则,以白开水为宜。但是大量出汗会导致电解质流失,故在高温环境下活动时,建议适量补充含电解质的饮品,如口服补液盐、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芳香化湿是中医特有的防暑方法,新鲜藿香叶、薄荷叶、佩兰等芳香植物具有“芳香化浊、祛暑解表”的功效,可用来煮汤或熬粥缓解头晕等暑热症状。但该类植物不宜久煎,应在粥、汤煲好前几分钟放入,以保留其芳香之气。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二十四节气之大暑——养生攻略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