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 家庭总动员:向“腹”能量宣战
编者按
金秋九月,我们迎来了“202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相关要求,传播健康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医院)推出“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系列科普文章,为大家介绍体重管理、合理饮食及科学运动等方面的知识要点,引导公众培养形成符合自身及家庭特点的健康生活方式,敬请期待!
体重,是反映全家健康状况的一面镜子。超重和肥胖不仅仅关乎外形,更是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多种癌症的“导火索”。而家庭,正是防控肥胖的第一道防线。管理体重,需要全家树立新理念,掌握新方法,让健康成为家庭共同的语言。
首先,我们需要掌握的一点是知晓健康体重标准,能够看懂我们的身体。国际通用的初步筛查工具是BMI(身体质量指数),计算公式为:体重(kg) ÷ 身高(m)²。健康范围:18.5 ≤ BMI < 24.0,BMI ≥ 24.0 为超重,≥ 28.0 为肥胖。(示例:身高1.7米,体重65公斤,BMI = 65 ÷ (1.7×1.7) ≈ 22.5,属于健康范围。)其次我们看腰围,它比BMI更重要!它直接反映内脏脂肪的多少,是健康的“预警器”。 男性腰围应 < 90厘米 (更理想的是<85厘米),女性腰围应 < 85厘米 (更理想的是<80厘米),腰围超标,即使BMI正常,其疾病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其次,我们要知晓自身体重变化,做到定期监测:建议每周固定一天(如周日早晨),在起床排便后、早餐前,穿着轻便衣物测量体重和腰围。固定时间和条件的数据才最有可比性。体重在短期内(几天内)有1-2公斤的波动是正常的,可能与水分、饮食有关。不要因短期波动而焦虑,应关注长期趋势。
有几个我们必备的工具:
1.一个体重秤: 家庭的“健康仪表盘”。放在客厅或卫生间,鼓励家人每周使用,让关注体重像查看天气一样自然。
2.一把腰围尺: 家庭的“健康预警器”。每月测量一次,重点关注腰围是否“越界”。
3.一本体重管理日历(或健康App): 家庭的“健康日志”。记录体重、腰围的趋势,还可以记录本周的家庭运动成就(如“本周全家散步累计3小时”)、健康食谱(如“本周尝试了2种新的蔬菜沙拉”),定期回顾,满满成就感。
对于整个家庭来说,我们日常要做到“吃动两平衡,心理要健康”。
“会吃”:
食物多样: 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
合理搭配: 遵循“膳食宝塔”原则。推荐“餐盘法则”:每餐中,蔬菜水果占一半,谷物和蛋白质各占四分之一。
巧妙烹饪: 多采用蒸、煮、快炒、凉拌的方式,减少煎炸。
智慧选择: 选择全麦面包代替精白面包,选择瘦肉代替肥肉,选择水代替含糖饮料。警惕“隐形糖”和“隐形油”。
“能动”:
成年人:每周累计进行150-30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车,感觉微喘但能说话),或75-150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同时,每周至少2天进行肌肉力量练习(如俯卧撑、深蹲、举哑铃)。
儿童青少年:每天至少进行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全家活动:将运动融入家庭生活,晚饭后集体散步20分钟、周末一起爬山、骑行、打球,既增进了感情,又管理了体重。
“善眠与减压”:
睡眠不足和压力过大会导致激素紊乱,增加肥胖风险。保证每晚7-8小时的优质睡眠,并通过沟通等方式为家庭减压。
我们不要追求快速减肥,建议以3-6个月内减重5%-10% 当前体重为目标,循序渐进,更易坚持且不易反弹。并且全家一起制定健康食谱、一起采购健康食材、一起运动、互相监督提醒。不要在家里囤积不健康的零食,做到家庭协作,而不是单打独斗。
家庭体重管理,是一场用爱陪伴的健康之旅。它不是为了短暂的苗条,而是为了全家人长久的活力与幸福。从今天开始,从“三知一管”开始,用“三件套”工具,携手打造一个更轻盈、更健康、更快乐的家。如果家人存在严重的肥胖问题或伴有并发症,不要自行极端节食或乱用减肥产品。请及时咨询医院的临床营养科、内分泌科、中医科等科室医生,获取安全、个性化的专业指导。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