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健康科普科普文章详细

初伏养生攻略

发布时间:2025-07-22 09:23 本文来源: 中医科 供稿: 赵飞

庚寅日,暑气始伏,正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点。《汉书》有云:“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今年“秋包伏”的特殊格局(末伏全在立秋后),更应了农谚“热得哭”的健康警示。然三伏看似酷热难耐,实则暗藏“外阳盛而内阴生”的转换节点,而初伏乃全年阳气鼎盛之时,亦是冬病夏治的黄金窗口。《黄帝内经》精辟指出:“夫百病之始生者,必起于燥湿、阴阳、喜怒、饮食、居处。”该篇文章基于该时期阴阳五行及五运六气特点,从膳食养生、运动起居、情感调摄以及防病治病几个方面进行养身阐述,助大家健康过初伏。

膳食养生:《素问》记载“病起于过用,需防因暑取凉”,初伏宜忌生冷,《摄生消息论》中指出:“多食温暖,不令大饱,时时进之,其于肥腻当戒。”此语道破伏天饮食核心,即护脾胃之阳。故膳食方面需以温克暑,以防寒凉伤脾致运化停滞、湿浊内生,切莫大量食用寒凉食品引起腹痛腹泻。建议晨起热粥,凉菜必过滚水,水果宜在室温放10分钟后再食。《素问·脏气法时论》曰:“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饮食宜蒸煮,清补化湿,可以蒸煮冬瓜、丝瓜及苦瓜等食物以利水、通络、降火等,食用绿豆薏米饮,煮汤代茶。《内经》记载“汗为心之液”,汗多最易暗耗心阴,而酸苦化阴防汗伤,故饮食推荐乌梅山楂饮等以酸甘化阴,止渴生津。

情感调摄:静心防“暑伤神”。夏季阳气外浮,心火当令,易致心神不宁,加之今年木运不及,也需防情绪抑郁。《素问》强调:“使志无怒,使气得泄。此夏气之应,养生之道也。”情感调摄,建议卯时调肝(5-7点),可晨起沿肋推搓两胁30次;午时养心(11-13点):静坐握固、阅读纸质书籍等,以养心性;酉时滋肾(17-19点):听羽调音乐(如《梅花三弄》)以安心神。

运动起居:遵守微汗为度。《黄帝内经》提出“动则生阳”,但忌过度。此时期运动贵在“沾濡汗出”,即运动至衣服微湿未透最佳,可以在晨间6-7点树荫下快走(忌跑步),傍晚导引术: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摇头摆尾去心火”,运动后汗巾按压吸汗,忌冷水冲澡;起居顺应阳消阴长,遵循《素问》“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的原则,子时为养阴关键期,故宜在23点之前入睡,午休可养心阴防心气涣散,建议午休30-40分钟;居室设“小凉境”,空调宜调整在26℃以上,必要时可用风扇低速扫风,草席垫麻布,荞麦枕防湿滞经络。浴后湿发入睡易致湿气入颅,诱发头痛,今年风火之年,面瘫发病率恐上升,洗头后必干发根再眠。

防病治病:截断伏邪出路。清代温病专著《温热逢源》指出:“寒邪潜伏少阴,寒必伤阳”。初伏常见三类伏邪为患,一为少阴伏寒,多为遇空调则关节痛、慢性咳喘,除注意饮食起居外,可于9点前进行后背晒日光,也可进行艾叶花椒煮水泡脚等;二为脾虚生湿,见饮食欠佳、舌苔厚腻、头身困重,可按揉脾俞穴(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饮用荷叶薏仁粥清暑祛湿;三为暑热扰心易致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可掐按劳宫穴(握拳时中指指尖处),饮用竹叶麦冬茶。初伏首周乃冬病夏治黄金窗口,慢性咳喘、关节炎、脾胃虚寒患者可贴用三伏贴防治疾病。

借天时祛沉疴,静待清风徐来,《增订叶评伤暑全书》有云:“治时病不知运气,如涉海问津”,让我们巧借初伏阳气驱陈寒、防风火相煽伤阴液,安然度过酷热初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初伏养生攻略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