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健康科普科普文章详细

小暑 | 科学养生

发布时间:2025-07-08 08:50 本文来源: 中医科

小暑,其名取自"小热"之意,是反映气温变化的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此时节,天气开始炎热,但尚未达到极致,故称"小暑",标志着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从天干地支来看,2025年为农历乙巳年,乙木如花草藤萝,柔弱需依,巳火为"炉中火",需木助燃但忌过旺,养生需平衡木火关系,既要借助火势宣通阳气,又要防止木枯火炽,既要清热解暑,又要顾护肝阴。从物候特征来看,小暑三候为"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鸷",这三种物候生动体现了小暑"阳盛阴生"的特点,养生方面既要清热解暑,又要开始为秋冬养阴做准备。 以下是小暑时节养生重点。

起居调摄:作息规律,顺应天时,夜卧早起,科学防暑。小暑时节的起居养生重在顺应"阳盛阴生"的气候特点,2025年乙巳年木火相生的特性,使得今年小暑期间人体更容易出现津液耗伤、阳气外越的情况,起居调摄更需谨慎。小暑时节建议晚上22:00-22:30入睡(古称"夜卧"),早晨5:30-6:00起床(古称"早起"),午间11:00-13:00(午时)小憩30分钟左右,可借天地阳气转换之机补充心阴。2025年木火偏旺,容易导致入睡困难,建议睡前1小时用40℃左右温水泡脚15分钟(可加艾叶10克或合欢皮15克),有助于安神助眠。

阳光利用,科学用阳,避暑有方。小暑时节要善用"无厌于日"的原则,科学接受阳光照射。

2025年建议采用"分段采阳法":早晨6:00-7:00阳光温和时进行20-30分钟的日光浴,此时阳光中红外线丰富,可温通经络;下午16:00-17:00阳光偏斜时再接受15-20分钟照射,此时紫外线较弱,不易晒伤。阳光照射时,可配合练习"朝阳采气法":面向太阳,自然站立,双手掌心相对置于脐前,吸气时想象采集阳光精华存入丹田,呼气时默念"松",反复9次。此法能增强阳气又不伤阴津,特别适合2025年乙巳年的体质特点。

防暑降温,小暑时节"暑易夹湿",2025年尤其需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空调导致"阴暑",且室内空调温度控制在26-28℃之间,避免冷风直吹。可在客厅摆放清水盆或悬挂湿毛巾自然蒸发降温,既环保又符合养生之道。出汗后切忌立即冲凉,应先用干毛巾擦干汗水,待汗止后再用温水(35-37℃)冲洗。居室通风宜选择早晚凉爽时段。

个人卫生,小暑湿热加重,要特别注意预防皮肤疾病。建议每日1-2次温水沐浴,水温以接近体温为宜;选择弱酸性沐浴露,避免过度清洁破坏皮肤屏障;浴后及时擦干,特别是趾缝、腋窝等皱褶部位;贴身衣物选择透气性好的天然材质(如棉、麻等),每日更换;被褥定期暴晒,每月至少2次,每次4-6小时,利用小暑时节强烈的阳光杀菌除螨。

睡眠环境,建议卧具选择藤席或亚麻席,枕芯推荐使用决明子、黄荆子等清热明目药材填充;室内湿度保持在50%-60%为宜,过高可启用除湿机,过低可放置清水盆;光线控制使用遮光窗帘保证睡眠质量,睡前1小时调暗室内灯光;芳香辅助可在空调出风口悬挂薰衣草或茉莉香包,有助于安神助眠。

膳食养生,清补兼施,注重酸咸,顾护脾胃。既要清热解暑,又要益气生津,同时开始为秋冬养阴打下基础。苦味属阴,能清热泻火、燥湿坚阴,可适量增加苦瓜、莴笋、芥蓝、蒲公英叶、莲子心等苦味食材摄入。酸味入肝,适当食酸可养肝阴、敛浮火,食用酸梅汤生津止渴,柠檬蜂蜜水,养肝排毒;木瓜炖雪耳,滋阴润肺。咸味食物需适量增加。《养生随笔》记载:"夏月宜微咸,以补心气。"咸味入肾,能软坚散结,在小暑"一阴生"之时有助于滋养初生的阴气,推荐海带绿豆汤,清热化痰;紫菜蛋花汤,补充矿物质;凉拌海蜇丝,开胃醒脾。咸味摄入需适度,每日食盐不超过5克,高血压患者应控制在3克以下。饮食也需忌过于寒凉以伤脾阳、滋腻碍胃加重湿困、辛辣温燥助火旺。

通过科学起居、善用阳光、智慧防暑、洁净环境、合理膳食,实现“清而不寒,补而不腻”,达到阴阳调和、五脏安和的状态,安然度夏并为秋冬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小暑 | 科学养生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