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健康科普科普文章详细

寒露养生核心:御寒固表,敛阳润燥,守志宁神

发布时间:2025-10-10 09:49 本文来源: 中医科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寒露节气,正值秋金当令,自然界阳气渐退,阴气渐生,是为“阳杀阴藏”之始。智者养生,当深刻体察此天地气机之转变,顺势而为。

一、起居·御寒固表,护阳于未然

 卧眠有法: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古训溯源:《黄帝内经》明示秋三月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至寒露,则需在“早起”上稍作权变。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论述道:“冬月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伏匿。”此处虽言冬月,然寒露后寒气日盛,理亦相通。早卧以避夜寒,收敛阳气;晚起以待日暖,稳固阴精。建议于亥时(晚9-11点)入睡,此乃三焦经当令,有利于百脉休养。晨起可在辰时(早7-9点)之后,待阳光驱散晨露之寒再起身。

 保暖藏精:身不着凉,尤护三关

民间素有“寒露脚不露”之谚,其理深合医道。足部乃三阴经之始、三阳经之终,更有“第二心脏”之称。南宋养生著作《养生月览》中便记载:“(秋月)勿令极冷,勿多穿衣裳,但须常护其背与脚耳。” 此外,颈后“风府”、“风池”穴为风邪入侵之门户,腹部为丹田之所居,皆需重点防护。及时穿上棉袜,睡前可用艾叶煮水泡脚,温经散寒。出门佩戴围巾,护住颈项;夜间盖好被褥,尤注意腹部保暖。

二、饮食·润燥培土,养阴温中

润燥之首功:甘淡平和,滋养肺金

典籍佐证:元代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直言:“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 此处的“麻”即指芝麻,其性平味甘,能润五脏之燥。此外,《神农本草经》将百合列为上品,称其“主邪气腹胀、心痛,利大小便,补中益气”,正合秋日润肺安神之需。

养生行动:常食芝麻、蜂蜜、百合、银耳、山药等。可烹制“百合杏仁粥”,取百合润肺,杏仁降气,粳米养胃,共奏润燥之功。

温补之妙法:少辛增酸,培补脾胃

理论阐微:《素问·脏气法时论》提出:“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 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乌梅,能助肺气收敛,防止津液外泄;而少量辛味如姜、葱,可辛散寒邪,但切忌过多,以免发散太过,耗伤津液。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其《金匮要略》中创制的“当归生姜羊肉汤”,本是用于治疗寒性腹痛的经典方剂。此方中,羊肉甘温,益气补虚;生姜辛温,温中散寒。于寒露时节适量食用,正能温中补血,强健体质,堪称食疗典范。虚寒者可适时品尝羊肉汤,但需注意适量,避免滋腻上火。

三、情志·守志宁神,使志安宁

恬惔为本,精神内守

圣贤箴言:《黄帝内经》开篇即强调:“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秋日萧瑟,易引发悲秋之情,这在中医看来是“悲则气消”,会损耗肺气。主动排解不良情绪,多与亲友沟通,多接触阳光,登高望远,开阔胸襟。

雅趣为用,陶冶性灵。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写道:“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 古人深谙以雅趣养性之道。宋代文豪苏轼,即便在人生低谷,亦能通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诗词与豁达的胸怀来调养心神,其养生智慧,值得借鉴。培养书法、绘画、抚琴、品茗等宁静的爱好,使心神有所寄托,从而达到“形与神俱”的和谐状态。

四、运动·动静相宜,无泄皮肤

导引之功:柔和缓达,引气归元。明代高濂在《遵生八笺·四时调摄笺》中记载了秋季的导引功法,强调通过特定的肢体运动“以泄秋气,以安肺脏”。如传统养生功法太极拳、八段锦,其动作舒缓,呼吸深长,正能宣发肺气,强化呼吸功能,且不会导致大汗淋漓。选择在日间气温和暖时,练习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一式,或太极拳的云手等动作,有助舒展胸胁,条达气机。

总结而言,寒露养生,贵在“顺”字。顺应天地收敛之势,在起居、饮食、情志、运动上做出细微而关键的调整,方能阴平阳秘,为安度寒冬奠定坚实根基。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寒露养生核心:御寒固表,敛阳润燥,守志宁神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