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 | 9·15 减盐周专题:从控盐开始,筑牢全家健康防线
在烹饪过程中,许多人习惯于多放些盐,认为这样菜肴的味道会更加浓郁,更能刺激味蕾。此外,传统的腌制食品往往需要大量的盐来防腐,这些观念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根深蒂固。然而,我们或许并未意识到,这些习以为常的做法正在无形中损害着我们的健康。每年9月15日所在的那一周,被定为“中国减盐周”,也称作“9·15减盐周”,其设立的目的正是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盐”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作为一名医院的临床营养医师,今天我想与大家探讨一下减盐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口号,而是关乎每个家庭成员健康的生活理念。
盐罐里的隐藏陷阱
我们每日从各类食物中摄取的盐分,其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钠,毋庸置疑是人体所不可或缺的元素,在维持细胞渗透压、神经传导及肌肉收缩等生理功能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一旦摄入过量,它便仿若海绵一般吸附水分,进而致使血压攀升,加重心脏负荷与肾脏代谢压力,对心血管及泌尿系统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由中国营养学会编写和修订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明确提出建议,成年人每日的盐分摄入量不应超过5克,这大约等同于一个啤酒瓶盖所能平铺的量。然而,实际情况却令人堪忧,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盐量竟超过9克,几乎达到推荐量的两倍。更需引起警觉的是那些“隐形盐”的存在。一根火腿肠便含有约1.5克的盐分,一勺酱油中也藏有1克之多的盐,甚至在饼干、面包等甜味食品中,盐也悄然隐匿其中。在家庭聚餐时,仅一盘红烧排骨便可能用去3克盐,倘若再加上各类汤菜与酱料,那么一天的盐摄入量极有可能轻易超标。
家庭减盐的锦囊妙计
减盐并非意味着彻底摒弃味道,而是需要通过科学的技巧,在保障健康的同时不牺牲美食的乐趣。
第一计:厨房工具升级。建议每个家庭配备限盐勺(常见规格为每勺 2 克,使用时需注意勺型标注,避免因规格差异导致计量误差),以便烹饪时根据用餐人数精确控制用盐量。同时,准备不粘锅和空气炸锅,使用不粘锅可减少油脂用量,空气炸锅通过热风循环烹饪,能在较少用油的情况下保留食材本味,间接减少因追求重味而额外加盐的需求。此外,利用葱、姜、蒜、花椒、柠檬汁等天然香辛料替代部分食盐,既能丰富风味层次,又能有效降低钠的摄入。
第二计:学会查看营养标签。在选购包装食品时,务必留意营养成分表中的“钠含量”。 根据《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每 100 克食品中钠含量≤120 毫克” 可声称 “低钠”,建议优先选择此类产品。例如,同为酱油,标注 “低盐” 或 “减盐” 的产品,其钠含量通常比普通酱油低 20%-30%,可根据需求选择。
第三计:调整烹饪方式。多采用蒸、煮、炖、凉拌等天然低盐的烹饪方法,减少红烧、酱爆、腌制等高盐烹饪手法的使用。炒菜时尽量晚放盐,让盐分更多附着于食材表面,既能保证口感又能减少用量。制作凉拌菜时,先加入醋、香料等调味,最后少量撒盐,利用味觉互补增强咸味感知,从而减少盐的用量。
减盐之外的 “健康协同”
减盐是健康饮食的起点,更要带动减油、减糖,形成“三减”协同的生活方式。家庭烹饪时,控制烹调用油每天不超过25克(约两瓷勺),避免反复使用煎炸油。在挑选零食时,务必仔细查看配料表,警惕“氢化植物油”和“植脂末”等反式脂肪酸的来源,将其拒之门外。减糖方面,减少甜饮料、糕点的摄入,用新鲜水果替代甜食。比如在制作糕点时,以椰枣泥部分替代白糖,不仅为糕点增添了独特的风味,还大幅降低了糖分含量。
此外,增加适量的运动、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及维持良好的心态,这些看似与饮食无关的生活习惯,却与减盐策略相辅相成,共同构筑起守护我们健康的长城。让我们从细微处入手,一克盐的改变为起点,逐步调整饮食习惯,为全家人的健康筑起坚固的防线。
全家行动的小窍门
让减盐成为家庭共识,需要一些巧妙的“小智慧”。你可以在厨房的墙面上悬挂一张醒目的“减盐记录表”,促使全家一起记录每天的盐摄入量,并互相监督提醒。家长应当以身作则,避免让孩子接触高盐零食,从小培养他们偏好清淡口味的好习惯。
其实,味蕾是可以通过“训练”来适应的。当家人抱怨“菜太淡”时,不妨循序渐进地减少盐的用量,经过2到4周的时间,味蕾便会逐渐适应这种清淡口味,反而能够品尝出食材原本的鲜美。
9·15 减盐周,不仅仅是一个时间上的节点,更应成为全家迈向健康生活的新起点。从今天起,让我们拿起限盐勺,仔细看清食品的营养标签,以科学的方式守护餐桌上的健康。请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而是全家人的共同行动——减少一克盐,就为家庭增添一份健康,让每一个家庭都成为健康中国坚实的基石。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