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虫子惹的祸
发布时间:2009-07-09 00:00
分享到:
六月初的一个上午,肝胆七病区来了一对面容焦虑、惆怅满腹的夫妻。一看穿戴,就不是富裕人家,看那男人,粗糙的卷着毛边的黑布鞋上落满了灰尘,那女人,面黄肌瘦,眉间微锁,被男人扶着,含着腰,大概腹部不适,已经直不起她那细细的腰身了。两人走到护士站,就说要找滕木俭主任,护士长和责任制护士先接待了这对夫妻,并作了简单初步的了解。患者是那位女性,42岁,商河县人,因为腹痛多年,近两个月前,胀痛明显加重,遂夫妻二人开始碾转于各大医院之间寻求治疗,从县级医院到市级医院,最后到省级医院,验血、拍CT、做B超,最后的诊断是“胆管占位”,而且,当时就诊的那家医院的专家已经拒绝为她做手术了。当夫妻两人拿着最后的诊断单,听着医生为他们讲述因何原因不能再做手术时,脑子顿时懵了。后来,他们慕名来找滕主任,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顺利办完住院手续并查体询问完病史后,滕主任决定,完善各项辅助化验检查后行手术探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CT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肝门结构紊乱,考虑肝门胆管癌;化验肝功转氨酶、胆红素大致正常,乙肝、丙肝阴性、CEA、CA199正常。滕主任和科里的大夫们按常规进行了术前讨论,主任提出:1.组织癌变的几率是最大的,行占位切除术后,要进行化疗协同治疗;2.虽然CT报告显示肝门胆管癌,可血液检查又找不出蛛丝马迹,会不会是寄生虫在作祟呢?大家一听,纷纷议论开了:哪能啊!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呀?尤其在我们北方地区,寄生虫病是少之又少的,更何况,多家医院已诊断此患者是癌症,没有一家提出是寄生虫病的啊?!但,不管讨论结果如何,手术探查还是要做的,征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同意,手术择期进行。
世上的事,万分之一的可能是渺茫的,而在此例患者身上,就碰到了这万分之一的可能。那天手术进行得井然有序:开腹——切除胆囊……,当滕主任在胆囊管水平位置切开胆总管前壁时,他还有其余的手术大夫们都惊呆了,胆总管内陆续可见到大量叶片样虫体,约1×0.5cm大小。大家尽力将复杂的心情平静下来,继续有条不紊地将手术进行着,取石钳、刮勺在肝内胆管取出大量死虫和一些活的虫体,约1000余条,后用灭菌用水反复冲洗胆道,直至不再有虫体冲出。胆道探子、冲洗尿管可顺利通过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留置T管,注水实验顺利,结束手术。术后取病理:肝片状吸虫病。后证实该寄生虫为华支睾吸虫。
手术结束后,那位患者的丈夫找到滕主任,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主任,恩人啊,谢谢你了!你救了俺老婆呀!俺们全家老小谢谢你了!”无声的泪水、朴实的话语,让这个陪着妻子从死亡线上走了一遭的农民兄弟真正彻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经滕木俭主任、郭源副主任精心手术治疗及肝胆七病区全体护理人员细心照料,患者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经过近一个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这位患者已康复出院,虫子的故事也就此结束了。然而,此次病例的发生,却引发了肝胆七病区所有医生和护士们深深的思考。
“华支睾吸虫病”小常识——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的,又称肝吸虫病。此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以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五大淡水湖泊为主,在我们北方地区是十分罕见的。感染此类寄生虫的患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与发育障碍。华支睾吸虫病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后即被第1中间宿主豆螺、纹沼螺等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两阶段,最后发育繁殖为千百条尾蚴。尾蚴进入水中遇到第2宿主淡水鲤鱼科或虾类后,钻入其体内,经20余日发育为成熟囊蚴。进入人体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受消化液作用破囊而出成为童虫。童虫沿胆总管、肝胆管至肝内小胆管分支寄生。童虫约经1月发展为成虫并开始排卵。成虫在胆总管可活20-30年。人主要经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感染。胆结石、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为最为常见并发症。其次为肝脓肿、胆道狭窄,偶见门脉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和胆汁性肝硬化,胰腺炎。手术治疗原则是:通畅引流、解除狭窄、继发病治疗、服药排虫。凡华支睾吸虫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均应行手术治疗,切除胆囊。根据术中情况作胆总管探查及T管引流术。
怎样才能做好有效的预防呢?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鱼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制本病的关键。喂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药物治疗,不能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牲畜,以免引起感染。
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带给我们健康的体魄,只要我们大家遵循严谨的生活态度,坚持科学饮食,杜绝不良饮食爱好和习惯,从小细节抓起,从自我做起,虫子惹祸的事件还会发生吗?
顺利办完住院手续并查体询问完病史后,滕主任决定,完善各项辅助化验检查后行手术探查。检查结果很快出来了:CT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胆囊增大,肝门结构紊乱,考虑肝门胆管癌;化验肝功转氨酶、胆红素大致正常,乙肝、丙肝阴性、CEA、CA199正常。滕主任和科里的大夫们按常规进行了术前讨论,主任提出:1.组织癌变的几率是最大的,行占位切除术后,要进行化疗协同治疗;2.虽然CT报告显示肝门胆管癌,可血液检查又找不出蛛丝马迹,会不会是寄生虫在作祟呢?大家一听,纷纷议论开了:哪能啊!这可是从来没见过的呀?尤其在我们北方地区,寄生虫病是少之又少的,更何况,多家医院已诊断此患者是癌症,没有一家提出是寄生虫病的啊?!但,不管讨论结果如何,手术探查还是要做的,征得了患者和家属的同意,手术择期进行。
世上的事,万分之一的可能是渺茫的,而在此例患者身上,就碰到了这万分之一的可能。那天手术进行得井然有序:开腹——切除胆囊……,当滕主任在胆囊管水平位置切开胆总管前壁时,他还有其余的手术大夫们都惊呆了,胆总管内陆续可见到大量叶片样虫体,约1×0.5cm大小。大家尽力将复杂的心情平静下来,继续有条不紊地将手术进行着,取石钳、刮勺在肝内胆管取出大量死虫和一些活的虫体,约1000余条,后用灭菌用水反复冲洗胆道,直至不再有虫体冲出。胆道探子、冲洗尿管可顺利通过大乳头进入十二指肠,留置T管,注水实验顺利,结束手术。术后取病理:肝片状吸虫病。后证实该寄生虫为华支睾吸虫。
手术结束后,那位患者的丈夫找到滕主任,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主任,恩人啊,谢谢你了!你救了俺老婆呀!俺们全家老小谢谢你了!”无声的泪水、朴实的话语,让这个陪着妻子从死亡线上走了一遭的农民兄弟真正彻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经滕木俭主任、郭源副主任精心手术治疗及肝胆七病区全体护理人员细心照料,患者的身体一天天好转起来,经过近一个月的系统治疗和护理,这位患者已康复出院,虫子的故事也就此结束了。然而,此次病例的发生,却引发了肝胆七病区所有医生和护士们深深的思考。
“华支睾吸虫病”小常识——
华支睾吸虫病(Clonorchiasis)是由中华分支睾吸虫成虫寄生在人体的肝胆管内引起的,又称肝吸虫病。此病多见于我国南方地区,以东南沿海、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及五大淡水湖泊为主,在我们北方地区是十分罕见的。感染此类寄生虫的患者,轻者可无症状,严重者可引起胆囊炎、胆管炎、胆结石、肝硬化,与肝癌的发生有关;儿童严重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与发育障碍。华支睾吸虫病虫卵随粪便排出,落入水中后即被第1中间宿主豆螺、纹沼螺等淡水螺吞食,在螺体内孵出毛蚴,经胞蚴、雷蚴两阶段,最后发育繁殖为千百条尾蚴。尾蚴进入水中遇到第2宿主淡水鲤鱼科或虾类后,钻入其体内,经20余日发育为成熟囊蚴。进入人体后,幼虫在十二指肠受消化液作用破囊而出成为童虫。童虫沿胆总管、肝胆管至肝内小胆管分支寄生。童虫约经1月发展为成虫并开始排卵。成虫在胆总管可活20-30年。人主要经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感染。胆结石、急性胆囊炎、化脓性胆管炎为最为常见并发症。其次为肝脓肿、胆道狭窄,偶见门脉性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和胆汁性肝硬化,胰腺炎。手术治疗原则是:通畅引流、解除狭窄、继发病治疗、服药排虫。凡华支睾吸虫合并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炎、胆石症者,均应行手术治疗,切除胆囊。根据术中情况作胆总管探查及T管引流术。
怎样才能做好有效的预防呢?华支睾吸虫病是由于生食或半生食含有囊蚴的淡水鱼、虾所致,预防华支睾吸虫病应抓住经口传染这一环节,做好宣传教育,使群众了解本病的危害性及其传播途径,自觉不吃生鱼及未煮熟的鱼肉或虾,改进烹调方法和习惯,注意生、熟吃的厨具要分开使用。防止食入活囊蚴是防制本病的关键。喂养的猫狗如粪便检查阳性者应给药物治疗,不能用未经煮熟的鱼虾喂猫、狗等牲畜,以免引起感染。
可见,良好的生活习惯会带给我们健康的体魄,只要我们大家遵循严谨的生活态度,坚持科学饮食,杜绝不良饮食爱好和习惯,从小细节抓起,从自我做起,虫子惹祸的事件还会发生吗?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