蜱虫闹鬼 肾内捉贼
患者田某,男,57岁。因发热、乏力10余天,加重伴腹痛、腹胀2天入院。10余天来患者辗转多家医院,输液治疗效果不佳。入院查体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极差,表情淡漠至出现轻度交流障碍。右腹股沟下
患者家属对于我院迅速明确诊断、及时处理非常满意。对于一个在我院、我科不甚常见的疾病能够在2天内明确诊断,除了与我科以病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深入人心有关外,丰富的临床知识及经验亦是成功的关键。
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相关背景资料
2004年-2005年,我国华东等省份报告了不明原因发热伴全身酸痛、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降低、多脏器损伤的病人。病人多来自丘陵地区,症状疑似流行性出血热。2006年安徽发现首例人粒细胞无形体病例,当年共报告此类病例10例,1例死亡,死亡病例有明确“草蜱”咬伤史。病人均以务农或野外作业人员为主,发病时间集中在4至8月份。
此类疾病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特点,潜伏期1-2周,大多急性起病,持续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其临床表现主要为全身不适、乏力、头痛、肌肉酸痛以及恶心、呕吐、厌食、腹泻等。可伴有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损害。2009年发现一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的病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没有‘无形体’感染的证据,提醒我们除了无形体以外,可能还有别的病原体,中国疾控中心暂将其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至少怀疑人粒细胞无形体和布尼亚病毒能够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疾病。
人粒细胞无形体病(HGA)的病原体是立克次氏体目无形体属的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该无形体主要存在于蜱虫体内,通过蜱虫叮咬人体后感染人末梢血的中性粒细胞,引起人体细胞基因转录、细胞凋亡,细胞因子产生紊乱、吞噬功能缺陷,造成人体免疫病理损伤,进而发生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人粒细胞无形体病是一类新发的重要人兽共患病,人群普遍易感。野鼠等动物是其储存宿主,传播媒介是蜱,蜱一般都寄生在一些动物表皮,比如鼠、牛、狗等。
我国大部地区有野鼠和蜱螨滋生繁殖。开展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监测和防控是十分必要的。
一、监测主要内容
1、监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
2、监测蜱螨的带毒状况。
3、监测野鼠的带毒情况。
4、对病人、宿主、媒介采样。
5、对各类样品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测。
二、防控要点
1、减少或避免人群对蜱的接触。在野外作业、旅游时尽量避免无保护在草地坐卧,预防蜱螨叮咬。
2、喜欢野外垂钓者,要扎紧裤管。喜欢野外旅游者,建议着长袖长裤衣物,减少进入杂草丛林时间。
3、搞好庭院卫生,清除杂草,清理禽畜圈舍,预防蜱螨孳生。
4、饲养宠物要经常对其洗澡,预防将蜱螨带入家庭。
5、发现被充满叮咬,迅速用镊子、钥匙、木棍等剥离。
6、对于庭院和重要草地可使用菊酯类杀虫药杀灭。
7、一旦出现发热伴全身不适、头痛、乏力、肌肉酸痛、出血等症状,应及早就医。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