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报:一站4小时 脚都肿大了两码
出镜人:彭敏
千佛山医院门诊服务中心护士长
□记者 秦聪聪
“护士,我第一次来看病,去哪儿挂号?”“我孩子感冒了,该挂内科,还是儿科?”每个工作日,穿好护士服站在服务台前,这些问题就像潮水般涌过来。
今年48岁的彭敏是省千佛山医院门诊服务中心的护士长,也是一名导医护士,她几乎对所有专家的门诊时间都烂熟于心,还能在患者不知道去哪个科室就医时进行分诊引导。
指路引路,一站就是4小时
走进医院,很多人都会觉得毫无头绪,找不到挂号、缴费窗口,分不清东西南北。为了方便患者,省千佛山医院设置了导医护士。
“我想看内分泌,挂号在这里吗?”每逢值班,彭敏总会早早赶到医院。记者赶到时,她刚换好衣服,就有患者前来问路。“直接去三楼吧,那里挂号的人比一楼少。”彭敏一边答话,一边将患者引领至电梯处。为了分流病人,在千医,看什么病就去其科室所在的楼层挂号。
“只要有病人来了,大厅里就得有护士的身影。”彭敏告诉记者,原本有12名导医护士,现在除去休产假和调走的,每天大约能保证有6个人在工作岗位上。
虽然工作看似比病房清闲,也不上夜班,但面对每天1万人左右的人流量,导医护士的工作一点都不轻松。“查体坐电梯去5楼。”“出门右拐,肝胆外科病房在8楼。”“咽炎去4楼耳鼻喉科挂号……”早上8点到10点,是门诊人流量最大的时候。从早上7点赶到医院,直到上午11点左右,彭敏都没时间坐下来休息一下。
说不完的话,引不完的路,患有慢性咽炎的彭敏不时清着嗓子,一站就是4个小时。在门诊工作不过几年时间,彭敏的鞋子竟然大了两个码。“站得久了,脚肿得厉害,原来穿38码的鞋,现在必须穿40的了。”
护士成了半个全科大夫
“工作时间长了,基本三秒钟就能判断患者是不是迷路了。”彭敏说,作为一名导医护士,语言必须简练清晰,对医院的楼层分布、洗手间、开水房位置了如指掌,连专家门诊时间也要烂熟于心。
除了指路,门诊导医护士还要承担部分导医导诊、咨询工作。家住东关大街附近的市民刘先生带着80岁的父亲来到医院,却不知道去哪个科室看病。看着搀扶着父亲四处张望的刘先生,彭敏询问得知,刘老爷子近日总是无端歪嘴。彭敏建议刘先生带着父亲去神经内科,“电梯上三楼,先去挂号。”
一名中年女子表示,她喉咙以下老有烧灼感,一直以咽炎治疗都不见效。根据经验,彭敏建议她去消化内科看一下,“有可能是返流性食管炎,今天坐门诊的专家经验很丰富。”果然,再次遇到这名中年女子时,她已看了医生,正准备去做胃镜检查。
“病人的情况不一样,有时确实很难分诊。”彭敏举例说,比如发热,有时并不简单的是普通感冒,很多大病的初期症状都是体温偏热;比如肚子疼,并不能简单判断是胃出了问题。所以,每个导医护士几乎就是半个全科大夫。
看到患者病好出院,感觉最幸福
家住千医附近83岁的周老太眼睛不太好,由于儿子上班,只能一个人到医院来拿药。看到老太太着急地翻着包,彭敏又走了过去,帮忙找到医保卡和病历本。“我去帮你拿药吧!”望着彭敏走远,老太太很感动。
前几天,快到下班点了,一位年轻妈妈带着孩子急匆匆赶到医院时,才发现出门时着急,没拿钱包。看着这位妈妈怀里满头大汗、嗷嗷大哭的宝宝,彭敏毫不犹豫拿出自己的钱包。
不过,有时候,患者来医院看完病,对医生感觉不满意,也会找到彭敏这些导医护士。虽然无辜,但她们要收起委屈,耐心地从专业角度安抚患者。“遇到这些情况,保安大哥虽然在场,但他们没学过医,所以还得我们出面。”彭敏说,到医院来的患者就是她们的客人,作为主人,理应为客人服务好。
医院走廊里的风大,来往的人最多,但彭敏最喜欢这个位置,“在这里看着人生百态,尤其是患者看完病后轻松地走出门去,感觉很满足。”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