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妈妈割肝救子 6月龄宝宝成功接受肝移植
发布时间:2018-08-21 17:57
本文来源: 党办
分享到:
再过几天,住在肝胆外一科的小病号天天(化名)就要出院回家了。不谙世事的他却不知道,在他从出生到现在的半年时间里,妈妈先后给了他两次生命:前一次是今年的1月11日,42岁的妈妈给了他新生;后一次是不久前的8月7日,妈妈割取了自己的一部分肝脏移植到他的身上,给了他重生的希望。他也成为我院400余例肝移植受者中,年龄最小的一位。
出生后两三天,天天即被发现新生儿黄疸。对于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邱女士来说,起初并没感觉多大异常,在医院照蓝光、吃药,一段时间后就抱着天天回家了。不过此后的天天一直都是“小黄人”,年轻的父母听说中药泡水管用,但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小天天却还是黄黄的。实在放心不下,父母带着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肝功很不正常,家人这才意识到孩子绝不是单纯的黄疸这么简单,遂在当天就赶到了我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在入院第二天,超声、化验及相关检查后,小天天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据我院肝胆外一科主任滕木俭介绍,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如果新生儿1~2月黄疸迟迟不退,血红素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可能。此前,很多家庭在发现孩子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后会放弃治疗,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良性疾病,如果早期发现,就可以通过胆肠吻合手术来治疗。不过有些孩子因为发现晚或者手术效果不好,形成肝硬化,就需要进行肝移植了。肝移植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发展至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当时,天天已严重的肝硬化,已经具备肝脏移植的手术指征。邱女士和丈夫都去做了配型,幸运的是,俩人配型都成功。肝胆外一科随即开始为亲体肝移植手术进行准备,小儿内科、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心外科监护、护理部、手术室等相关科室针对术前准备、麻醉术中监护、术后管理等方面也制定了完善的措施。
8月7日早上8点,邱女士和天天先后被推进了相邻的两间手术室。其中,每间手术室都配备了由4名医生和3~4名手术室护士组成的医疗团队,所有人都严阵以待。
一间手术室里,手术团队进行供肝的切取、修剪、灌洗,力求肝脏的切面必须十分仔细,尽量避免浪费肝组织;另一间手术室里,天天已经发生硬化的肝脏在被完整切除,随后移植上母亲的肝脏。“患儿的门静脉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肝动脉直径仅为1~2毫米,移植时血管吻合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难度非常大。”滕木俭主任回忆说道。
当肝动脉重建完成,超声检查显示,天天的心脏和肝脏血流正常后,整个手术团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意味着从母亲身上切下来的约251克肝脏,开始在天天的身体里发挥功能。
“从母亲身上切下的肝脏相当于成人整个肝脏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滕木俭说道,而天天被切除的肝脏则重达665克,已经硬得像块石头。
中午就已经完成手术的邱女士,下午两三点才有了清醒的意识,当被告知孩子的手术也很顺利后,邱女士才感觉到,自己身体上的手术切口也很疼痛,浑身虚弱到没有力气。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天天终于完成了手术,被送进ICU病房监护。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移植手术后的管理也极其重要。“每天用药都必须根据情况随时精确调整,例如输液要精确到几毫升,否则会有心衰等危险。”滕木俭说道。
幸运的是,术后恢复比较顺利。不到24小时,便顺利拔掉了插管,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肝胆外一科副主任李自强在病床边整整守了三个小时,“感觉我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那么上心过,每天都要跑去看很多趟”,李自强开玩笑道。
而此时躺在病床上的邱女士,每天都只能通过医护人员拍的照片看看孩子,直到5天后,天天从ICU病房转至普通病房,邱女士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孩子,“和术前已经判若两人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儿,只想孩子快点好起来,我们一起回家。”
细心呵护下,天天的面色正在逐渐红润中,这是给妈妈付出最好的“奖励”。
据悉,每8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今年4月起,省千佛山医院开展了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新肝宝贝”救治计划,该计划的落户,将为我省0-14岁需要做肝移植的贫困患儿和孤残儿童,以及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等需要肝移植的患儿,送来1万~8万元的救助。

出生后两三天,天天即被发现新生儿黄疸。对于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邱女士来说,起初并没感觉多大异常,在医院照蓝光、吃药,一段时间后就抱着天天回家了。不过此后的天天一直都是“小黄人”,年轻的父母听说中药泡水管用,但试用了一段时间后小天天却还是黄黄的。实在放心不下,父母带着孩子去医院做相关检查。结果显示,孩子肝功很不正常,家人这才意识到孩子绝不是单纯的黄疸这么简单,遂在当天就赶到了我院进行进一步确诊。在入院第二天,超声、化验及相关检查后,小天天被确诊为先天性胆道闭锁。
据我院肝胆外一科主任滕木俭介绍,先天性胆道闭锁是肝内外胆管出现阻塞,可导致淤胆性肝硬化而最终发生肝功能衰竭,是小儿外科领域中最重要的消化外科疾病之一。如果新生儿1~2月黄疸迟迟不退,血红素持续升高,就要考虑先天性胆道闭锁的可能。此前,很多家庭在发现孩子有先天性胆道闭锁后会放弃治疗,殊不知这其实是一种良性疾病,如果早期发现,就可以通过胆肠吻合手术来治疗。不过有些孩子因为发现晚或者手术效果不好,形成肝硬化,就需要进行肝移植了。肝移植是先天性胆道闭锁发展至终末期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
当时,天天已严重的肝硬化,已经具备肝脏移植的手术指征。邱女士和丈夫都去做了配型,幸运的是,俩人配型都成功。肝胆外一科随即开始为亲体肝移植手术进行准备,小儿内科、小儿外科、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心外科监护、护理部、手术室等相关科室针对术前准备、麻醉术中监护、术后管理等方面也制定了完善的措施。
8月7日早上8点,邱女士和天天先后被推进了相邻的两间手术室。其中,每间手术室都配备了由4名医生和3~4名手术室护士组成的医疗团队,所有人都严阵以待。
一间手术室里,手术团队进行供肝的切取、修剪、灌洗,力求肝脏的切面必须十分仔细,尽量避免浪费肝组织;另一间手术室里,天天已经发生硬化的肝脏在被完整切除,随后移植上母亲的肝脏。“患儿的门静脉直径只有5毫米左右,肝动脉直径仅为1~2毫米,移植时血管吻合必须在电子显微镜下进行,难度非常大。”滕木俭主任回忆说道。
当肝动脉重建完成,超声检查显示,天天的心脏和肝脏血流正常后,整个手术团队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这意味着从母亲身上切下来的约251克肝脏,开始在天天的身体里发挥功能。
“从母亲身上切下的肝脏相当于成人整个肝脏的五分之一到六分之一”,滕木俭说道,而天天被切除的肝脏则重达665克,已经硬得像块石头。
中午就已经完成手术的邱女士,下午两三点才有了清醒的意识,当被告知孩子的手术也很顺利后,邱女士才感觉到,自己身体上的手术切口也很疼痛,浑身虚弱到没有力气。当天下午四点左右,天天终于完成了手术,被送进ICU病房监护。

手术的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移植手术后的管理也极其重要。“每天用药都必须根据情况随时精确调整,例如输液要精确到几毫升,否则会有心衰等危险。”滕木俭说道。
幸运的是,术后恢复比较顺利。不到24小时,便顺利拔掉了插管,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肝胆外一科副主任李自强在病床边整整守了三个小时,“感觉我对自己的孩子都没有那么上心过,每天都要跑去看很多趟”,李自强开玩笑道。
而此时躺在病床上的邱女士,每天都只能通过医护人员拍的照片看看孩子,直到5天后,天天从ICU病房转至普通病房,邱女士终于看到了日夜思念的孩子,“和术前已经判若两人了,心里说不出的滋味儿,只想孩子快点好起来,我们一起回家。”

细心呵护下,天天的面色正在逐渐红润中,这是给妈妈付出最好的“奖励”。
据悉,每8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患有先天性胆道闭锁。今年4月起,省千佛山医院开展了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新肝宝贝”救治计划,该计划的落户,将为我省0-14岁需要做肝移植的贫困患儿和孤残儿童,以及胆道闭锁、胆汁淤积等需要肝移植的患儿,送来1万~8万元的救助。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