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诊疗

您的位置: 首页 就医版特色诊疗特色技术详细

神经外三科成功开展颅内动脉瘤覆膜支架新技术治疗

发布时间:2018-05-21 15:54 本文来源: 神经外三科 供稿: 张明坤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壁上的异常膨隆,多数是在动脉壁先天性缺陷或后天性损伤的基础上,在血流不断冲击下形成,被称之为脑内“不定时炸弹”,一旦破裂出血,会引起严重后果。近日,我院神经外三科刘广存团队利用Willis覆膜支架技术为两名颅内动脉瘤患者实施了治疗,收到良好效果。据悉,这是我院首次应用此项技术开展治疗,成功填补了我院空白。
 
    病例一:
    女,20岁,因“阵发性头痛5月余,加重伴恶心、呕吐1天”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颈抵抗,克氏征及布氏征(-),余(-)。外院CTA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择期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术中造影证实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存在一颈宽约5.6mm的动脉瘤(图1A、B、C),考虑假性、血泡样动脉瘤可能性大,因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遂决定使用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治疗。置入Navien颅内支撑导管,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呈U型锐角,使用微导管导引Navien颅内支撑导管到位,微导管通过左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后置入左侧大脑中动脉下干,引导Navien颅内支撑导管通过,使用导丝输送覆膜支架成功通过U型锐角处到达血泡动脉瘤颈内段,将动脉瘤置于覆膜支架中部,解脱支架,覆膜支架膨胀良好,造影显示血泡动脉瘤消失(图1D、E、F)。术后常规欣维宁泵入、口服阿司匹林及波立维抗凝。患者恢复良好后出院(图1所示CT片)。



图1:上图为全脑血管造影片,其中A、B、C为术中所见动脉瘤,D、E、F为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后所见。下图CT片为术后复查所见。


 
    病例二:
    女,58岁,因“头痛、头晕伴恶心、呕吐2天”就诊,既往体健。入院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脑膜刺激征(+),余(-)。外院颅脑CT检查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图2A)。入院后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见一2.0*1.2mm动脉瘤,考虑为血泡样动脉瘤(图3A)。经科内讨论后决定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治疗。术中使用微导管导引Navien颅内支撑导管通过呈U型的右侧颈内动脉床突段,微导管置入右侧大脑中动脉下干后引导Navien颅内支撑导管通过,使用导丝输送覆膜支架成功通过U型锐角处到达血泡动脉瘤颈内段,将动脉瘤置于覆膜支架中部,解脱支架,覆膜支架膨胀良好,造影显示血泡动脉瘤消失(图3B)。术后常规欣维宁泵入、口服阿司匹林及波立维抗凝。患者恢复良好后出院(图2B)。



2


图3

    传统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电解式可脱弹簧圈(GDC)的临床应用,但在动脉瘤瘤腔内填塞弹簧圈存在动脉瘤破裂出血、血栓栓塞等风险。而专为颅内血管设计的Willis覆膜支架技术,其治疗行为发生在载瘤动脉,支架的覆膜可以作为屏障防止血流进入瘤腔,促进瘤内血栓形成,使动脉瘤最终与血液循环隔离,同时还保持了载瘤动脉的通畅。由于覆膜支架置入的操作是在载瘤动脉内而非动脉瘤腔内完成,所以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覆膜支架置入后瘤腔内形成的血栓不会脱落,亦极大地降低了发生血栓栓塞并发症的可能。

    目前,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巨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弹簧圈栓塞后复发之动脉瘤,均可选用此方法。Willis覆膜支架技术的应用,彻底改变了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传统理念,由于其操作简单,效果满意,为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神经外三科成功开展颅内动脉瘤覆膜支架新技术治疗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