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杀手”———慢性肾脏病
发布时间:2008-01-23 00:00
分享到:
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 CKD)是世界范围内的公共健康问题。美国肾脏基金会在2002年制订的K/DOQI《慢性肾脏病临床实践指南》规定,有下面一项异常即能诊断CKD:① 肾脏损伤(血、尿成分异常、或影像学检查异常、或病理学检查异常)≥3个月,有或无肾小球滤过率(GFR) 异常;② GFR <60 ml/min/1.73 m2 ≥3个月,有或无肾脏损伤证据。
CKD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很低。据美国和荷兰的统计资料,慢性肾脏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6.5% ~10.0%。我国尚无全国性调查资料,但是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最近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完成的40岁以上人群调查,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9.4%,CKD知晓率仅7.3%;而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肾脏病专科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CKD初诊患者就诊时血肌酐在176.8umol/L以上。国外的研究提示,所诊断CKD患者中的58.7%至89.7%是由筛查发现的,这也证明了筛查的必要性及有效性。若非通过筛查,难以发现相对早期的CKD患者。
糖尿病和高血压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患CKD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国199位医生报告了CKD的病因构成,按照构成比由高到低排列为:慢性肾炎41.7%、糖尿病肾病20.5%、高血压肾损害13.3%、慢性间质性肾炎8.2% 、梗阻性肾病4.5%、药物性肾损害4.5% 、感染相关肾损害3.1%、遗传性肾病2.3%、其它1.9%。在CKD危险因素的分析中,糖尿病、高血压及老年等为CK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与发达国家类似。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从上世纪50年代至9O年代,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从5.11%增加至11.26%。同时,从上世纪7O年代至9O年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从1.O%增加到了4.76%。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会对我国CKD疾病谱产生一定影响,使得CKD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发达国家类似。
由于CKD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CKD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首次看病时24.8%CKD患者已经达到终末期肾脏病,肾功能正常者仅33.O%,肾脏替代治疗前看过肾科医生的不足50%。有一位33岁患者,几年前出现乏力,头痛,一直未重视,单位体检时发现尿蛋白,亦未就医用药。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了尿毒症,只得接受肾脏移植和终身治疗,这样的病例不少。CKD不断进展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美国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虽然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总数只占医疗人群的7%,但他们的医疗费用却占了美国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尿毒症患者每人每年的透析费用需65,000美元(约50万人民币),肾移植每年需40,000美元(约32万人民币)。我国技术服务价格非常低廉,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也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从全世界的总体情况来看,CKD具有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的“三低”特点。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0倍,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大量关于CKD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证实,早期适当的干预能够延缓CKD的进展,甚至防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也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人对肾脏病的早期防治重视不够,一些简单易行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方法还没有被广泛知晓和应用。为此,重视CKD的防治,建立对CKD的系统追踪、随诊制度,尽可能不要让患者盲目地飘流。对CKD患者的肾功能、心脏及其他系统合并症进行监控,对高血压、贫血、营养、血脂、钙磷代谢及骨病各环节的系统治疗落到实处,使每一个CKD患者受益。
CKD由于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因此知晓率、早期诊断率和治疗率均很低。据美国和荷兰的统计资料,慢性肾脏病在普通人群中发病率为6.5% ~10.0%。我国尚无全国性调查资料,但是据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最近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完成的40岁以上人群调查,慢性肾脏病发病率为9.4%,CKD知晓率仅7.3%;而对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肾脏病专科医生的调查结果显示,67%的CKD初诊患者就诊时血肌酐在176.8umol/L以上。国外的研究提示,所诊断CKD患者中的58.7%至89.7%是由筛查发现的,这也证明了筛查的必要性及有效性。若非通过筛查,难以发现相对早期的CKD患者。
糖尿病和高血压正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患CKD的最主要的原因。我国199位医生报告了CKD的病因构成,按照构成比由高到低排列为:慢性肾炎41.7%、糖尿病肾病20.5%、高血压肾损害13.3%、慢性间质性肾炎8.2% 、梗阻性肾病4.5%、药物性肾损害4.5% 、感染相关肾损害3.1%、遗传性肾病2.3%、其它1.9%。在CKD危险因素的分析中,糖尿病、高血压及老年等为CKD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也与发达国家类似。根据流行病学资料,从上世纪50年代至9O年代,我国高血压的患病率从5.11%增加至11.26%。同时,从上世纪7O年代至9O年代,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从1.O%增加到了4.76%。高血压和糖尿病患病率的增加可能会对我国CKD疾病谱产生一定影响,使得CKD患病的危险因素与发达国家类似。
由于CKD早期症状不明显,患者容易忽视,CKD被称为“沉默的杀手”。首次看病时24.8%CKD患者已经达到终末期肾脏病,肾功能正常者仅33.O%,肾脏替代治疗前看过肾科医生的不足50%。有一位33岁患者,几年前出现乏力,头痛,一直未重视,单位体检时发现尿蛋白,亦未就医用药。不知不觉中发展到了尿毒症,只得接受肾脏移植和终身治疗,这样的病例不少。CKD不断进展最终导致终末期肾脏病,需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美国卫生组织的数据表明,虽然慢性肾脏病和尿毒症患者总数只占医疗人群的7%,但他们的医疗费用却占了美国医疗预算费用总额的24%;尿毒症患者每人每年的透析费用需65,000美元(约50万人民币),肾移植每年需40,000美元(约32万人民币)。我国技术服务价格非常低廉,仅为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尽管如此,也让普通家庭难以承受。
从全世界的总体情况来看,CKD具有患病率高、合并心血管疾病率高和死亡率高的“三高”,以及知晓率低、防治率低和合并心血管疾病认知率低的“三低”特点。近期临床研究发现,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比普通人群高20倍,尿毒症患者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5倍。大量关于CKD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证实,早期适当的干预能够延缓CKD的进展,甚至防止终末期肾病的发生:也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令人遗憾的是,多数人对肾脏病的早期防治重视不够,一些简单易行的早期发现和防治方法还没有被广泛知晓和应用。为此,重视CKD的防治,建立对CKD的系统追踪、随诊制度,尽可能不要让患者盲目地飘流。对CKD患者的肾功能、心脏及其他系统合并症进行监控,对高血压、贫血、营养、血脂、钙磷代谢及骨病各环节的系统治疗落到实处,使每一个CKD患者受益。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