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善彬:以内镜为笔,在新疆大地上书写“生命希望答卷”
在喀什地区中医医院门诊一楼,一间不大的诊室却每天都有患者前来,在这里不少患者满面愁容的进去,却能够神情轻松的出来,这里就是医院的内镜中心。
2023年11月,山东援疆专家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医院)内镜诊疗科主治医师吴善彬来到喀什,面对新开诊不久的喀什地区中医医院,他依然选择开启“困难模式”,推开消化内镜中心的大门,以内镜为笔,以技术为墨,书写着对生命的敬畏与希望,深深便扎根在这片热土,用行动诠释着医者的使命与担当。
再难也要打造出内镜中心
“吴主任,我们这内镜中心刚起步,您可得多多指教啊!” 初到新疆,喀什地区中医医院的内镜中心尚在筹备,当地同事的话语里满是期待与忐忑。吴善彬没有丝毫犹豫,顾不上适应气候和饮食习惯的差异,他一头扎进了内镜室的建设里。
“从设备装机测试,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这可是关乎患者生命的大事。” 他一边叮嘱着同事,一边亲自参与设备调试。
在2023年12月20日,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内镜中心终于成功实施了首例胃肠镜检查。“这对整个科室的人来说,是个难忘的时刻,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从那以后,吴善彬和内镜中心的小伙伴们像上了发条一样,承担起医院所有消化内镜的诊疗工作。
截至今年上半年,内镜中心已完成胃肠镜检查及治疗 1000 余例,其中治疗性操作及内镜手术 300 余例。“科室的小伙伴们爱学,我更想倾尽所学,把我会的都教授给大家。”在他的带领下,内镜中心团队一步步建立起完善的预约、评估、手术及护理流程,逐渐步入正轨。
用心钻研,攻克内镜诊疗 “硬骨头”
“吴老师,这个手术难度太大了,我能行吗?” 面对科室青年医生第一次上手术台的忐忑和焦虑,吴善彬却温和而坚定:“技术都是练出来的,我们一步一步来。”
除了日常的坐诊和手术,他利用业余时间,反复研究手术视频,邀请“大后方”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专家团队来院交流,设立工作站,实现鲁喀两地资源共享。
“这个病例很有研究价值,我们可以从临床观察入手,把数据整理成论文。” 不仅鼓励青年医师拿出勇气,走向手术台,他还鼓励大家积极开展科研,并亲自指导他们撰写论文。
“以前觉得科研高不可攀,很难,是吴老师给了我们信心,也是吴老师让我们明白,论文不仅要写在每一次扎实的手术中,更要写在日常的诊疗里。” 在吴善彬的指导下,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内镜中心团队的科研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深入群众,当好百姓健康 “贴心人”
“吴医生,我父亲做完治疗后,恢复得挺好,多亏了您!” 在一次义诊中,患者家属周先生紧紧握住吴善彬的手,眼眶泛红。
原来,周先生的父亲出现消化道问题已经很多年了,但是老人家总觉得害羞,没有告诉儿女,一次偶然,周先生发现父亲的血便,赶紧带着父亲去当地县医院做检查,县医院当时出具的结果,让周先生暂时松了一口气,但是没过多久,父亲腹痛的情况越来越严重,在朋友的推荐下,他带着父亲再次来到喀什地区中医医院内镜中心。
当时正是吴善彬坐诊,他仔细查看老人的过往病例和检查结果,最终决定重新为老人检查一次,排除自己心中那份不安的顾虑。
“因为消化道早癌往往隐藏的很深,检查时不仔细,就会让它悄悄‘溜走’,最后再发现时,情况就不可逆转了。”吴善彬说。经过全面仔细的消化内镜检查,吴善彬发现是几个小息肉在“作祟”,于是顺手解决了它们。
走出内镜中心,吴善彬赶紧告诉周先生好消息,“可以排除消化道早癌,是小息肉在作祟。”周先生和家里人这次松了一口气。
再一次前往社区的义诊中,吴善彬正好来到周先生所居住的小区,他远远看见吴善彬在义诊,缠着年迈的父亲再次赶来义诊台前表示感谢。
“听到患者康复,就是我最大的欣慰。”这是吴善彬第一次深刻理解“援疆究竟是为什么”,“当地百姓的信任和真诚不断激励着我。”
他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义诊活动,为群众免费检查、耐心解答疑问。一位患者患有胃部疾病多年,吴善彬为他做完检查后,详细讲解注意事项:“您这病情得注意饮食规律,定期复查,咱们一起把病治好。” 患者听后,眼里满是信任。
“早癌筛查很重要,能救一个是一个。” 吴善彬特别开设了消化道肿瘤早筛专病门诊,截止目前共筛查出消化道早癌及癌前病变 200 余例,为早期干预赢得了宝贵时间。
情暖边疆,留下医疗援疆 “山海情”
“援疆一年,最大的收获是收获当地各族百姓的信任和当地青年医师技术的提升。” 吴善彬望着内镜中心的窗外,来时门前马路上种下的梧桐树小苗现在已经郁郁葱葱,“来时是冬,离时是夏。戈壁的风沙磨砺我们的初心,患者的笑容一次又一次坚定我们的信念。”
虽然科室还面临很多挑战,但吴善彬依然乐观:“埋下的技术火种终会在未来生根发芽。” 他希望未来能继续为喀什的医疗事业贡献力量,让更多患者受益。
“喀什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以后有需要,我也会随时回来。”吴善彬坚定的说。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