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筑桥梁 医联共筑健康路——医院对口帮扶周村区人民医院工作纪实
2024年9月,按照山东省卫生健康委“万名医护进乡村”活动要求,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医院)选派10位骨干主治医师组成医疗队,赴周村区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帮扶工作。这支涵盖肝胆外科、肿瘤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的精锐之师,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举措,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在鲁中大地书写新时代医疗帮扶的动人篇章。
生死时速:多学科联动抢回17岁少女
1. 首诊识别
“医生,孩子眼睛突然看不见了!”2025年1月,周村区人民医院普外科的呼救声划破深夜的寂静。17岁少女刘某因持续高热、肝脓肿入院,合并糖尿病及重度低蛋白血症。当患者突然出现视力骤降时,普外科张帅主任心头一紧——多年临床经验让他瞬间警觉:这绝非普通感染!
2. 高效转诊
驻点帮扶队长、肝胆外科王先明接到张帅主任紧急联络后,立即与肝胆外科田虎主任联系,并初步判断,少女所患疾病为致死率超50%的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肝脓肿侵袭综合征(IKPLAS),基于患者病情发展较快的现实,随即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患者最快速度转入山一大一附院(省千佛山医院)肝胆外科。
3. 多学科会诊
当救护车呼啸而至时,检查绿色通道全部开通,检查报告出具后1小时内,感染科吴韶飞、眼科张灿伟、孔慧、影像科张传毅、麻醉科相关人员开展紧急MDT,确定“保视力、控感染”双管齐下的治疗策略。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当日下午实施了眼部手术,初期保住了双眼,术后转入感染科治疗。这场跨越200公里的救治,从入院到完成关键手术仅用5小时,真正展现了“从基层医院到省级医院的无缝衔接”。一个月后,患者实现零并发症出院。
4. 延续救治
2025年2月23日,患者在家突发粘连性肠梗阻,家属直接拨通了王先明的电话,急诊外科于海华主任医师团队行腹腔积液穿刺引流,胃肠减压等举措,解除梗阻。术后该患者定期前往眼科复诊评估,目前患者恢复良好。“从肝脓肿到肠梗阻,每次危急时刻都有省级专家托底!”家属哽咽道出对省级医院专家的信任。
这一救治案例正是团队多维帮扶的缩影。团队帮扶一年来,通过技术下沉,累计门诊服务患者2000余人次,引入ICG荧光导航精准胆道手术、儿童纤维支气管镜、超声引导下肾脏穿刺等10项新技术;累计开展学术/带教讲座、疑难病例讨论120次,助力周村医院培育出首位独立操作胃肠镜的医师;开展义诊15场次覆盖2000余名群众,筛查出早期肿瘤、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300余例,眼科筛查的致盲性眼病患者均实现100%救治。群众足不出县即可享受精准医疗服务——这场帮扶行动播下的火种,正燃亮基层健康守护之路。
“我们留下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自我生长的火种。”队长王先明如是说。以帮扶工作为契机,两院积极扩展合作范围,通过组建专科联盟、共建分级诊疗转会诊中心,齐心协力,持续为周村百姓筑牢健康防线。
帮扶事迹
肝胆外科王先明作为本次帮扶医疗队队长,积极担当作为,以“技术纽带+情感纽带”双线贯通两院协作:引入ICG荧光导航精准胆道新技术,开展20余场手术示教,实现肝胆疑难病例“周村初诊-省级定案”无缝对接;积极推动两院分级诊疗转会诊中心建立,架起省级优质资源直达基层的“高速路”;策划两院青年医师篮球友谊赛及互访活动,通过人文联结,深化两院情感交流。
消化内镜科张钰萍派驻期间累计完成胃肠镜检查800例,精准筛查出十二指肠淋巴瘤1例、早期十二指肠癌1例,发现十二指肠乳头癌1例并成功转诊至上级医院行内镜下根治术。开展内镜下治疗200例,其中三/四级手术30例(含ESD术10例),率先引入超声小探头技术实现黏膜下病变精准诊断。通过“手把手”带教培养1名医师独立掌握胃肠镜操作,组织开展线上线下学术培训及病例讨论30场次,有效提升科室早癌筛查能力与内镜诊疗水平。
肿瘤放疗科梁宁以多学科协作为突破口,牵头建立消化科、胸外科、肿瘤血液科联合MDT机制,通过每周三固定会诊,目前累计开展40余次讨论,显著提升复杂肿瘤病例的综合诊疗水平;参与周村区肿瘤防治中心建设,通过“月学术讲堂+周专家门诊+日联合查房”模式,系统讲授肿瘤靶向治疗、免疫联合疗法等前沿进展;积极将基层无法解决的疑难病例向上转诊,待病情稳定后无缝转回周村区人民医院进行属地化康复管理,实现全程衔接。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