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别让疯狂熬夜成为夺命推手
几天前,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收治了一名由120急救车送来的年轻病人。小伙子当时全身冰凉,已经没有鼻息,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还是没有救过来。
据该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付元庆回忆,当时与死者一起过来的同事介绍,死者姓蔡,今年25岁,是一家公司的网络策划专员,因工作他常常熬夜,就在前一天,他从早上开始就在电脑前工作,到了晚上同事们都下班了,他还在办公室里忙碌着。第二天早上8点多钟,同事回到公司,发现他仍伏在电脑桌前,双臂交叠头枕在上面,双腿盘起打坐的姿势。电脑一直开着,同事想推醒他,却发现他已不省人事了。
付元庆告诉记者,从3月份以来,他们医院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共有13人猝死。他向记者出示了猝死者的登记表。从登记表上的年龄来看,猝死者多集中在50岁到60岁,但也不乏20岁左右的年轻人。
猝死人群年轻化
记者从济南市部分医院急诊科了解到,春夏之交是猝死的高发季,猝死人群呈年轻化趋势。但猝死者多是有基础疾病或者隐形疾病者,感冒、熬夜只是诱因。
“因为季节交替,天气变化较大,气温忽冷忽热,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复发,因此,春夏之交是猝死的高发季。”付元庆说,像小蔡这样长时间盘坐,血液不流动,就很容易引起肺静脉栓塞,从而引起大血管堵塞导致死亡。这可能是他猝死的原因之一。
此外,由于超长时间进行电脑作业,这种过度的疲劳会引起心电生理紊乱,继而引起冠状动脉长时间痉挛,或者心电生理紊乱引起恶性心律失常(最常见的是心室颤动)都会导致猝死。过度疲劳还会引起脑血管痉挛和破裂,这也是猝死的一个原因。
据死者小蔡的同事介绍,小蔡几天前曾告诉同事自己头痛、胸闷,他自己估计是感冒了,但因症状不严重,他想挺一挺就过去了,其实,这个头痛胸闷极可能就是猝死的前兆。付元庆提醒,如果平时感觉疲劳,同时还伴有头痛、胸闷等症状的,就要及时休息,千万不要硬挺,这很可能是猝死的前兆。
据介绍,引发猝死有多种原因,如心肌梗死、脑出血、肺栓塞、急性坏死性胰腺、哮喘、过敏、葡萄球菌性暴发性紫癜、毒品等。其临床表现主要是心跳骤停和呼吸停止。可依次出现下列症状和体征:心音消失;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意识突然丧失,若伴抽搐,称之为阿斯综合征,发作可自限,数秒或1~2分钟可恢复,持续时间长可致死;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停止;昏迷;瞳孔散大。判断心跳骤停最主要的特征是意识丧失和大动脉搏动消失。心源性猝死病人的心电图表现有3种类型:室颤、窦性静止及心脏电机械分离。
感冒和熬夜都是诱因
山东省立医院急诊科主任刘冬青对记者说,病毒性感冒引发猝死,也不是没有可能。心肌炎等疾病的早期症状就是病毒性感冒,如果不及时治疗,就会导致猝死的发生;另外,病毒性感冒可能会引发在体内“潜伏”的较为严重的疾病,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猝死。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科主任陈自平曾做过一个实验:在熬夜前,抽血检测一下免疫细胞的水平,熬夜后再检测一次。两者对比发现,熬夜后免疫细胞的数值骤降。
陈自平介绍,熬夜虽不是猝死的直接原因,但确实会大大降低人体免疫力,医院接收的类似病例也不少。尤其是20岁到30岁左右的年轻人,因不良生活习惯,易患各种疾病。
“从临床病例分析来看,猝死的年轻人多是有基础病或者隐形心脏疾病的患者,感冒和熬夜等都是诱因,健康的人并不会因为感冒无法治愈而猝死。”付元庆建议30岁以上的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啤酒肚",有过心脏骤停史的人等),应该每年定期做一个心超。
有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55万。也就是说,每天至少有1000多人猝死。而根据媒体报道,1998年北京120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者80多名,但到了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为270多名。
熬夜后补觉非常必要
“其实在猝死的人群当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因为心源性的意外,比如说心脏骤停,比如说心肌梗塞等等,但是心脏出现了意外并不等于说就是没得救了。”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睡眠专家唐吉友介绍说,事实上在意外发生的五分钟之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被称为是“黄金五分钟”。因此,应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由第一目击者对患者进行人工心肺复苏。因为急救时间越早,成活率越高。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概率为90%;2分钟内60%;4分钟内40%;8分钟内为20%;超过10分钟,基本上就是零了。
唐吉友表示,实际上猝死也是可以防范的,如果能够改变不良的个人生活习惯是可以预防的,特别是对于经常熬夜者,利用上午和中午的时间补觉非常必要。一般来说,四五个小时就可以。除了补觉,经常熬夜的上班族白天应该进行适当的运动,如跑步、打篮球等,以增强体质,一般以1个小时左右为宜。
唐吉友还说,熬夜时可用咖啡或茶提神,但不宜太浓,还可以做做深呼吸。熬夜上班族晚饭可多吃一些,在加班的过程中也可以加餐。如果上午要补觉,早饭尽量吃清淡食物。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