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常乐”愉快工作
发布时间:2008-10-15 00:00
分享到:
后勤总支在“两好一满意” 活动中, 组织大家学习讨论, 以筒单的道理感悟人生, 交流理解和体会,以此端正服务态度, 促进各方面工作。
在梳理问题当中, 感到部分同志精神状态欠佳, 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有怨气情绪。怎样才能振作起来, 摆正心态, 提高热情, 强化责任心, 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分折原因, 不无与知不知足有关, 因此想谈谈“知足常乐”这个话题, 与大家共勉。
讨论知足问题, 不得不先分析一下有关欲望的问题。
汉朝的韩婴(学者)对欲望这样看法, 他讲“罪莫大于多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意思是说, 欲望是一切犯罪、罪恶的根源, 而不知足则是产生祸患的温床, 贪欲、不知足就会过于看重名利权位, 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怨天忧人, 觉得谁都对他不起或焦躁不安、心神不宁,贪欲、不知足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 最终会使人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贪欲铤而走险, 走向堕落甚至毁灭,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里指的欲望, 突出一个“多” 字上,不多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心理学把正常的欲望叫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也是多层面的。 唐朝《解人颐》有段顺口溜是这样描述人的欲望“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得一饱便思衣, 衣食无忧皆具足, 便想貌美娇容妻, 取上美妻生了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的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 叹无官职受人欺, 县承主薄还嫌小, 又想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 还想飞鹤登云梯, 若要世人心里足, 除非南柯一梦西。”(南柯一梦是个典故)这段顺口溜充分阐述了欲望是递进式的, 无止境的, 而且, 老年人讲“年轻多好” 健康人讲“有钱多好” 生命垂危的人讲“活着多好”……角度不同, 需求自然不同。
有欲望, 有心理需求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自然人, 没有欲望没有需求才叫不正常,问题是如何控制欲望, 做到有度。要使人完全达到无欲的境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道家讲究无欲, 佛家讲究空、钱权色情、四大皆空, 那是宗教界为修炼所讲所求的, 老子的《道德经》所阐述的无私无欲的道德观,(柔弱无争的生活观,道法自然的世界观, 无为而治的治国观)那都是对圣人君子所要求的, 而我们一个正常的社会自然人, 最起码的要具备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保障,乃至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 让人类有更多的人, 过上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的好日子, 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欲望有刺激推动生产力发展、积极的一面。但欲望不及、无所追求, 思想消极颓废, 同样是心理不健康, 其利害结果是对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欲望。
如何把握欲望有度呢?首先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减少烦恼,知足才能让人没有压力,身心轻松愉快,从尔促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知足才能快乐, 知足且能产生自我约束力, 使人不致于迷盲、误入歧途, 能知足就会有度。知足不要左顾右盼, 要比就与那些还不及自己的人比, 和自己的过去比。现在社会上许多人, 烦恼不是因为缺吃少穿, 都是因为左顾右盼而心浮气躁, 情绪不安,甚至是多欲、贪欲,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觉得心里踏实,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只注意到了政策方面的不足,而没有注意到自然的差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偏面认识、而导致了对政策的不满、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态度上的消极低落。
其次是学会淡泊, 把一切物质利益, 钱权色情都看淡, 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钱不能缺, 够用就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诗人杜甫视钱财名利“如眼过烟云, 了无痕迹”当他晚年落泊的时候, 自己住的草堂被秋风吹垮之后, 在感叹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时, 还强烈期盼着天下寒士居有定所, 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样的经典名诗, 真正体现了有文化素养的人、那种无私与忧民的情怀。即便你的人生遇到了坎坷或是不幸, 乐观的面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有这么多经典名言, 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滋养着我们,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发达、社会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盛时,工作单位也比较好,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我们为何还不愉快呢!为何不活的有滋有味、更潇洒、更轻松、更快乐一些呢!知足、淡泊、乐观, 人与人、是有先天性格不同之差异, 但更多的在于后天的文化素养、素质, 因此我们心里有不知足可以学习知足, 意识不能淡泊可以学习淡泊,不是乐观性格的人可以修养乐观。只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 相信你一定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知足常乐”,愉快工作,一句话说容易, 但做好确非常不易。“知足常乐”,是产生工作热情、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工作自觉性的重要因素, 而且由此所产出的能量都是自觉自发的。只要我们对它有所认识, 并持之一衡的坚持去修养, 就一定会活出个快乐人生来,并在“两好一满意”活动中做出成绩,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在梳理问题当中, 感到部分同志精神状态欠佳, 态度不够端正,甚至有怨气情绪。怎样才能振作起来, 摆正心态, 提高热情, 强化责任心, 以愉快的心情投入工作,把自己的工作做到最好。分折原因, 不无与知不知足有关, 因此想谈谈“知足常乐”这个话题, 与大家共勉。
讨论知足问题, 不得不先分析一下有关欲望的问题。
汉朝的韩婴(学者)对欲望这样看法, 他讲“罪莫大于多欲, 祸莫大于不知足” 意思是说, 欲望是一切犯罪、罪恶的根源, 而不知足则是产生祸患的温床, 贪欲、不知足就会过于看重名利权位, 造成心理的不平衡, 怨天忧人, 觉得谁都对他不起或焦躁不安、心神不宁,贪欲、不知足会给人带来无穷的烦恼, 最终会使人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贪欲铤而走险, 走向堕落甚至毁灭, 这样的例子枚不胜举。这里指的欲望, 突出一个“多” 字上,不多应该没什么大问题。
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心理学把正常的欲望叫心理需求, 心理需求也是多层面的。 唐朝《解人颐》有段顺口溜是这样描述人的欲望“终日奔波只为饥, 方得一饱便思衣, 衣食无忧皆具足, 便想貌美娇容妻, 取上美妻生了子, 恨无田地少根基, 买的田园多广阔, 出入无船少马骑, 槽头扣了骡和马, 叹无官职受人欺, 县承主薄还嫌小, 又想朝中挂紫衣, 做了皇帝求仙术, 还想飞鹤登云梯, 若要世人心里足, 除非南柯一梦西。”(南柯一梦是个典故)这段顺口溜充分阐述了欲望是递进式的, 无止境的, 而且, 老年人讲“年轻多好” 健康人讲“有钱多好” 生命垂危的人讲“活着多好”……角度不同, 需求自然不同。
有欲望, 有心理需求是一个正常的社会自然人, 没有欲望没有需求才叫不正常,问题是如何控制欲望, 做到有度。要使人完全达到无欲的境界,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道家讲究无欲, 佛家讲究空、钱权色情、四大皆空, 那是宗教界为修炼所讲所求的, 老子的《道德经》所阐述的无私无欲的道德观,(柔弱无争的生活观,道法自然的世界观, 无为而治的治国观)那都是对圣人君子所要求的, 而我们一个正常的社会自然人, 最起码的要具备基本的生存需求、和生活保障,乃至共产党人为了共产主义理想, 让人类有更多的人, 过上物质丰富、生活富足的好日子, 从社会学角度认识,欲望有刺激推动生产力发展、积极的一面。但欲望不及、无所追求, 思想消极颓废, 同样是心理不健康, 其利害结果是对等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正视欲望。
如何把握欲望有度呢?首先要学会知足。知足才能减少烦恼,知足才能让人没有压力,身心轻松愉快,从尔促进心理健康, 身体健康,知足才能快乐, 知足且能产生自我约束力, 使人不致于迷盲、误入歧途, 能知足就会有度。知足不要左顾右盼, 要比就与那些还不及自己的人比, 和自己的过去比。现在社会上许多人, 烦恼不是因为缺吃少穿, 都是因为左顾右盼而心浮气躁, 情绪不安,甚至是多欲、贪欲,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才觉得心里踏实,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只注意到了政策方面的不足,而没有注意到自然的差异和个体之间的差异, 偏面认识、而导致了对政策的不满、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和态度上的消极低落。
其次是学会淡泊, 把一切物质利益, 钱权色情都看淡, 钱财名利都是“身外之物, 生不带来, 死不带去”“钱不能缺, 够用就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诗人杜甫视钱财名利“如眼过烟云, 了无痕迹”当他晚年落泊的时候, 自己住的草堂被秋风吹垮之后, 在感叹自己不幸遭遇的同时, 还强烈期盼着天下寒士居有定所, 写下了“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这样的经典名诗, 真正体现了有文化素养的人、那种无私与忧民的情怀。即便你的人生遇到了坎坷或是不幸, 乐观的面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
有这么多经典名言, 传统文化思想影响、滋养着我们, 我们处在一个科学发达、社会文明、人民安居乐业的盛时,工作单位也比较好,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衣食无忧, 我们为何还不愉快呢!为何不活的有滋有味、更潇洒、更轻松、更快乐一些呢!知足、淡泊、乐观, 人与人、是有先天性格不同之差异, 但更多的在于后天的文化素养、素质, 因此我们心里有不知足可以学习知足, 意识不能淡泊可以学习淡泊,不是乐观性格的人可以修养乐观。只要有比较深厚的文化思想底蕴, 相信你一定成为一个乐观的人。
“知足常乐”,愉快工作,一句话说容易, 但做好确非常不易。“知足常乐”,是产生工作热情、工作责任心、工作积极性、工作自觉性的重要因素, 而且由此所产出的能量都是自觉自发的。只要我们对它有所认识, 并持之一衡的坚持去修养, 就一定会活出个快乐人生来,并在“两好一满意”活动中做出成绩,为医院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