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情奉献 圆满完成援川工作
发布时间:2010-12-08 00:00
分享到:
我于2010年4月底接到援川任务,简单的准备后,5月初即启程至四川绵阳,驻川半年时间。
首先是克服了生活上的艰苦,不习惯不适应条件,5月9日到达北川援川指挥部,明确援助任务:香港澳门援建的绵阳市卫生局直属医疗单位灾后重建项目。5月10日即奔赴绵阳投入工作。先后参加了绵阳市卫生局项目办组织的市中心医院及404医院援建项目的卫生学评审,香港赛马会援建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综合楼主体施工,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港澳援建项目进行指导,并对两年来绵卫生系统的灾后重建加固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对中心血站、120指挥中心等单位进行专项帮扶。特别是7、8月份在绵阳市三医院建设施工中,受四川大范围洪灾影响,工地遭遇两次重大险情,我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熟悉设计图纸,查看招投标资料,帮助签订施工合同。
这半年来艰难忙碌的工作任务中我充分体会到了鲁川一家重建家园的兄弟深情,连续的有效率的工作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虽然父母已八十高龄,且患有重病,孩子尚小每天接送上学的重任无疑落到忙不遐接的妻子身上,故乡的思念时时浮上心头,老人及妻子义无反顾的支持,给了撇家舍业的我莫大的鼓励。
初来乍到的暮春傍晚,在援川指挥部门前偶遇一位老人家,她手捧洁白的鲜花,步履蹒跚的到处打听山东省援川指挥部。她告诉我,除她之外的家里人都被埋在老北川县城。她要把爱献给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可是老县城已封闭,没有出入证无法实现心愿。望着老人焦急但又坚毅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将老人家的诉求告诉一名武警战士,年轻的战士二话不说,接过鲜花,跳上指挥车,将老人家的心愿带去了二十几公里外的北川地震遗址。老人欣慰的望着指挥车远去,长久的伫立。那一刻援建人员的心与北川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绵阳的天气阴霾,阴雨连绵,潮湿阴冷。四川的初秋让北方人很难适应,灾后第三个中秋悄然地走近了援建者身边。远离家乡亲人,身居简陋的板房,每天繁忙的工作,援建驻地的中秋有别样滋味。
上午在工地忙碌时接到总指挥的电话,通知身在绵阳的我们去北川指挥部共度中秋。上午的工作结束后,我和裴工才坐长途车赶赴北川,到北川时已近傍晚。北川政府为山东建设者准备的羌风鲁韵歌舞剧《鲁川情》也未能赶上,略感遗憾。但漫步北川新县城,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那一排排坚固漂亮的楼房、一条条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当你穿梭其中留心建筑物的结构时,藏羌特色一览无遗:藏族房的平顶,羌族屋的尖顶、碉楼,具备民族文化的图腾文化符号……,这一切都凝聚了山东人的辛勤和汗水,我们用无私的奉献孕育了新北川的诞生!
晚上来自卫生厅、省立医院、中医药大学二附院、泰疗、千医的十余援建人员会聚在一起。大家共同举杯,祝福北川人民幸福快乐,祝福援建工作一切顺利,更祝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
在欢送山东援建仪式上,又是一位老人家出现在活动现场。她衣着朴素,表情肃穆,手提一大袋花生。她走到每一位援建人员身边,献上花生。大概觉得老人生活的不容易,援建人员大多不肯吃,但老人非常坚持,并不说话,只是固执的擎着袋子。这是四川灾区人民对援建工作者的一片诚挚的谢意,我们只得每人抓了几个,老人才默默地离开找寻其他援建人员。花生虽不大,老人也没说感激涕零的话,但是我已感受到鲁川同心,共铸未来的深情。
历史的那一刻已经凝固,我们援川的同志一定会把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带回山东,带到以后的工作中来,永远铭记重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永远不忘鲁川人民在这场永生难忘的抗震救灾战斗的心心相映。我相信鲁川的友谊就像这江水一样会永远的奔流不息,河海相连。
半年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同事。我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出色的完成了援建任务,受得了卫生厅驻川指挥部、绵阳市卫生局领导的认可,荣获山东省援建工作先进个人。绵阳市卫生局聘我为重建工程顾问,并委托我转交锦旗感恩千医。
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院党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前期在地震前线战斗过的领导、同志们的努力。我是千医的普通一员,我把在援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向我院建院50周年的献礼。今后,我将在工作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援建精神,为千医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首先是克服了生活上的艰苦,不习惯不适应条件,5月9日到达北川援川指挥部,明确援助任务:香港澳门援建的绵阳市卫生局直属医疗单位灾后重建项目。5月10日即奔赴绵阳投入工作。先后参加了绵阳市卫生局项目办组织的市中心医院及404医院援建项目的卫生学评审,香港赛马会援建的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综合楼主体施工,市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等港澳援建项目进行指导,并对两年来绵卫生系统的灾后重建加固工程进行技术指导,对中心血站、120指挥中心等单位进行专项帮扶。特别是7、8月份在绵阳市三医院建设施工中,受四川大范围洪灾影响,工地遭遇两次重大险情,我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熟悉设计图纸,查看招投标资料,帮助签订施工合同。
这半年来艰难忙碌的工作任务中我充分体会到了鲁川一家重建家园的兄弟深情,连续的有效率的工作也锻炼了自己,提高了自己。虽然父母已八十高龄,且患有重病,孩子尚小每天接送上学的重任无疑落到忙不遐接的妻子身上,故乡的思念时时浮上心头,老人及妻子义无反顾的支持,给了撇家舍业的我莫大的鼓励。
初来乍到的暮春傍晚,在援川指挥部门前偶遇一位老人家,她手捧洁白的鲜花,步履蹒跚的到处打听山东省援川指挥部。她告诉我,除她之外的家里人都被埋在老北川县城。她要把爱献给地震中逝去的亲人,可是老县城已封闭,没有出入证无法实现心愿。望着老人焦急但又坚毅神情,我的心里酸酸的。我将老人家的诉求告诉一名武警战士,年轻的战士二话不说,接过鲜花,跳上指挥车,将老人家的心愿带去了二十几公里外的北川地震遗址。老人欣慰的望着指挥车远去,长久的伫立。那一刻援建人员的心与北川人民的心连在一起。
绵阳的天气阴霾,阴雨连绵,潮湿阴冷。四川的初秋让北方人很难适应,灾后第三个中秋悄然地走近了援建者身边。远离家乡亲人,身居简陋的板房,每天繁忙的工作,援建驻地的中秋有别样滋味。
上午在工地忙碌时接到总指挥的电话,通知身在绵阳的我们去北川指挥部共度中秋。上午的工作结束后,我和裴工才坐长途车赶赴北川,到北川时已近傍晚。北川政府为山东建设者准备的羌风鲁韵歌舞剧《鲁川情》也未能赶上,略感遗憾。但漫步北川新县城,激动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那一排排坚固漂亮的楼房、一条条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仿佛置身于繁华的都市;当你穿梭其中留心建筑物的结构时,藏羌特色一览无遗:藏族房的平顶,羌族屋的尖顶、碉楼,具备民族文化的图腾文化符号……,这一切都凝聚了山东人的辛勤和汗水,我们用无私的奉献孕育了新北川的诞生!
晚上来自卫生厅、省立医院、中医药大学二附院、泰疗、千医的十余援建人员会聚在一起。大家共同举杯,祝福北川人民幸福快乐,祝福援建工作一切顺利,更祝家乡的亲人平安健康!
在欢送山东援建仪式上,又是一位老人家出现在活动现场。她衣着朴素,表情肃穆,手提一大袋花生。她走到每一位援建人员身边,献上花生。大概觉得老人生活的不容易,援建人员大多不肯吃,但老人非常坚持,并不说话,只是固执的擎着袋子。这是四川灾区人民对援建工作者的一片诚挚的谢意,我们只得每人抓了几个,老人才默默地离开找寻其他援建人员。花生虽不大,老人也没说感激涕零的话,但是我已感受到鲁川同心,共铸未来的深情。
历史的那一刻已经凝固,我们援川的同志一定会把那份血浓于水的深情带回山东,带到以后的工作中来,永远铭记重建工作中的点点滴滴,永远不忘鲁川人民在这场永生难忘的抗震救灾战斗的心心相映。我相信鲁川的友谊就像这江水一样会永远的奔流不息,河海相连。
半年来,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同事。我发扬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出色的完成了援建任务,受得了卫生厅驻川指挥部、绵阳市卫生局领导的认可,荣获山东省援建工作先进个人。绵阳市卫生局聘我为重建工程顾问,并委托我转交锦旗感恩千医。
荣誉的取得离不开院党委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帮助,离不开前期在地震前线战斗过的领导、同志们的努力。我是千医的普通一员,我把在援建工作取得的成绩作为向我院建院50周年的献礼。今后,我将在工作中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援建精神,为千医的明天而努力拼搏。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