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 首页 公众版新闻中心重点新闻详细

“介入三马车”并驾齐驱 凸显我院心脏急危重症诊治水平

发布时间:2015-05-11 09:30 本文来源: 心内二科 供稿: 胡和生
    有惊有险   一波三折的病情
    近日,一位72岁老太因反复发作房颤、室早7年余慕名来我院就诊。就诊前患者曾前往北京某医院诊断为“阵发性房颤、频发室性早搏”并建议行消融治疗。患者及家属斟酌再三,选择我院进行治疗。入我院后反复发作房颤,拟行消融治疗。但术前常规食道超声发现左房血栓,系消融禁忌症!只能严格抗凝基础上药物控制心律失常发作,待血栓溶解后再行消融治疗。住院期间患者又突然出现快速房颤发作并伴有憋喘、呼吸困难、不能平卧、粉红色泡沫样痰、氧饱和度急剧下降至62%,为心律失常急性发作导致的急性左心衰竭!!立即启动抢救流程!虽然是上午查房时间,也是临床药物治疗高峰,闫素华教授仍亲临一线指挥抢救,7-8个医护人员分工明确,监护、药物注射、配药、人工气囊以及准备除颤仪、呼吸机等抢救设备,经过近3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憋喘减轻,生命体征平稳。此后1-2天,常规治疗患者病情尚稳定。房颤发作次数也有所减少,但有频发室性早搏,窦性节律时心电图提示Q-T间期延长明显。就在第三天上午,患者中央监护报警---室速!病人也出现阿斯发作、意识不清了。正在查房的郝恩魁教授接到汇报,立即嘱咐除颤仪到位,组织抢救,随着“拍”的一声放电声患者转复正常心跳。但患者仍有频发早搏,Q-T间期延长,最长达0.61s,监护显示患者仍有短阵室速发作,并且因室速持续又电复律2次。经科室讨论认为患者存在长Q-T综合征合并交感风暴,立即镇静,艾司洛尔静脉注射,考虑临时起搏。



射频消融场景

    妙手仁心  三车齐驱克顽疾
    高频临时起搏将有助于缩短Q-T间期,减少室速、室颤事件。但患者室速、室颤频发,到导管室过程中存在风险,外出抢救力量薄弱---风险大!风险大、获益大,不能等!在和家属充分沟通后,在兄弟科室介入诊疗科协调下,胡和生主治医师快速顺利地为患者植入临时起搏。高频临时起搏后患者室速、室颤未再发作,介入“三驾马车”就此启动!患者为何发生急性左心衰?射血分数及左室收缩力短期内为何明显下降?患者系老年女性,糖尿病病史,需要排除冠心病。病情稍稳定后,经充分准备,王晓军副主任医师仅用20分钟就为患者完成了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患者冠脉存在动脉硬化,但无明显严重狭窄,提示心脏病情与冠心病关系不大。患者发病显然与患者心肌原发疾病有关,患者此后虽有起搏保护,但仍反复发作房颤,恢复窦律后仍存在Q-T间期延长,频发室早,存在“R on T”现象。追问病史病人两年前有过突然意识不清、抽搐等类似阿斯发作的病史,后期治疗应考虑进行植入体内埋藏式除颤器(ICD)进行猝死的二级预防,但患者房颤频发除引起血栓并发症、心衰加重等引起不良预后外,还可能导致ICD误识别、误放电。应首先进行房颤及室早的消融,经严格抗凝后,再次复查食道超声确认血栓溶解后,闫素华、陈明友教授顺利对患者进行环肺静脉消融,并证实患者房颤触发灶来源于左上肺静脉,室早大部分来源于右室流出道间隔侧,成功消融后患者房颤未再发作,室早也完全消失了。5天后由闫素华、陈明友教授成功为患者置入ICD,拔除临时起搏,经过优化药物治疗方案,患者后期康复顺利,病情逐渐稳定,近日已拆线出院。



闫素华与陈明友教授正在为患者植入ICD

    众志成城  团队协作显威力
    心内二科心血管病泰山学者团队一直以来,本着“做患者最信赖的心血管疾病医疗团队”服务理念,影响力及服务水平在不断提升。近1-2年收治外地转诊患者、急危重患者、高龄、复杂疑难病例越来越多。2015年前4个月介入治疗达410余台次,较2014年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其中除了射频、支架、起搏这心脏介入“三驾马车”外,其中不乏疑难手术,如独立开展的复杂心律失常射频消融、慢性闭塞病变(CTO)的顺向及逆向开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或除颤(ICD)起搏装置的植入、肥厚型心肌病的室间隔化学消融等,得到了国内外同道、广大患者及社会各界的赞誉。该患者成功抢救,也是我院心血管病泰山学者团队先进诊疗理念及综合实力的体现,与心内二科南北两区全体医护人员紧密协作与配合是分不开的。期间也得到了ICU、麻醉科、介入诊疗科以及神经内科等多个兄弟科室的帮助和支持。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一起将这个复杂的急危重症患者的诊疗流程做成了精品。该患者成功治疗也为复杂疑难急危重患者的复合介入策略的制定以及围手术期的管理提供不可多得的临床经验。



患者康复后出院前与治疗小组合影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

“介入三马车”并驾齐驱 凸显我院心脏急危重症诊治水平
预约方式 专家查询 报告查询 互联网医院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