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三龄童捐干细胞挽留住姐姐生命
本报8月15日讯(记者 白鹏飞)今天上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病房内,3岁的强强(化名)专注的玩着积木玩具。然而,二十几天前,这个孩子刚给患有“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姐姐两次捐献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他不仅成为山东省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最小的供者,而且留住了姐姐的生命。
姐姐病危父母配不上型
今天是姐姐成功移植完造血干细胞,从洁净病房转到普通病房的第一天。
姐姐小涵11岁,上小学四年级。去年8月份,母亲胡江波就觉得女儿不对劲:经常觉得没劲,最后连书包也背不动了。到当地医院一查,就是“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在当地医院治了8个多月,省内的医院也去了好几家,到今年7月份的时候,小涵只能靠输血维持了,随时有生命危险。
到千佛山医院后,医生决定给小涵做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父母先是第一时间做了配型,但都失败了。医生建议让强强给姐姐做配型。
3岁的弟弟成了救命人
几天后,强强的配型结果出来了,白细胞抗原(HLA)配型与姐姐的A、B、DR位点完全相合。强强可以给小涵捐献造血干细胞。
虽然这是个好消息,但医院却有顾虑:一个是怕孩子太小不配合;再就是,如果捐献,强强就是省内最小的造血干细胞供者。采集的细胞数量跟体重有很大关系,强强17公斤,小涵40公斤,供者体重比被捐献者体重小很多,怕采集的细胞数量不够,孩子才3岁,年龄小,血管紧张度不好,不知道采集的细胞质量能不能跟得上。
孩子的家长们也有顾虑。一开始,父母和家里的老人都担心孩子太小,会对孩子的身体有所影响,但医生讲解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供体的身体和健康都没有影响后,看到奄奄一息的女儿,父母决定让强强给姐姐捐献。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按照治疗流程,医院先对强强进行了4天的药物动员,让造血干细胞从骨髓释放到外周血中。
7月15日,小涵进入了洁净病房,进行移植准备。25日、26日,分两次通过静脉移植强强捐献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由于是亲姐弟之间的移植,移植后第13天,植入的白细胞达到安全水平;移植后第18天,植入的血小板也稳定到安全线上。
强强的条件是“一个果冻”
胡江波说,儿子很乖,听到要抽血,给姐姐捐献,孩子的条件只是“一个果冻”。小涵移植成功后,强强到病房看望姐姐,还安慰她说:“姐姐,你好了没有?我已经给你抽血了,要是不够的话,再给你抽点。”
胡江波说,当时女儿的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女孩成熟的早,心思细。小涵入院前性格很开朗,记者在病房见到她时,从头到尾却没说一句话。“我们住院后,我就觉得孩子不一样了”,说起来,胡江波眼圈通红。小涵一家在临沂沂南农村,父亲沈文建在县城农村打工,母亲在家务农,为了给她治病,家里已经花了二十余万元,把老家的房子也卖了。
家里的房子卖了,在济南,强强一家也租不起房子。小涵在洁净病房的时候,父母和强强就在病房外的走廊上铺了几块塑料板当床,现在女儿要转入普通病房了,他们又决定在普通病房的走廊上“安家”了。
医生介绍说,目前小涵病情已趋稳定,还要在普通病房内住2个月。由于免疫力低,2年内不能到公共场所,“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可以痊愈,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寿命也不会受影响。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