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健康报:七成糖尿病患者不知已患病
■本报记者郝楠楠
11月14日是第六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世界上继肿瘤、心脑血管病之后第三个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统计,2011年我国有超过9000万的2型糖尿病患者,预计到2030年,将增加到1.297亿。
糖尿病知晓率低
耽耽从一出生就是个小胖子,但是家人觉得孩子胖点儿很可爱,所以都没有在意。家人的“纵容”让耽耽更加地“肆无忌惮”,他平时只爱吃荤菜,很少吃素,零食更是不离手,体重年年增长,颈部也逐渐出现了黑色纹路,体育课成了他的“老大难”。直到最近,耽耽的妈妈觉察到情况不对:儿子胃口越来越大,却越吃越饿,精神状态也没以前好。到医院检查后才知道,耽耽得了糖尿病。这可把耽耽的家人急坏了:“这么小的孩子怎么会得糖尿病呢?”
“刚刚那位病人的血糖值竟然高达27,可他自己一点儿都不知道,赶紧把他找来再测一测。”在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廖琳一边招呼护士,一边告诉记者,刚刚那位病人每年都体检,但从来没检测过血糖,他也不觉得自己会得糖尿病,这次还是在医生的强烈建议下才测的血糖值,没想到还真查出了大问题。
据悉,糖尿病的知晓率(糖尿病知晓率为已知自己患有糖尿病者人数与所有糖尿病患者人数的比)很低,山东省糖尿病知晓率低于30%。针对这种情况,廖琳主任很是担忧,得了糖尿病不可怕,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控制和治疗,可怕的是多数人并不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
零食加餐易引起血糖异常
廖琳主任告诉记者,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和了解还很不足,这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根本不会得糖尿病,所以也不查血糖。
一说糖尿病,很多人首先想到老人,认为糖尿病是属于中老年易患的疾病,年轻人不会得,事实上近几年糖尿病已有年轻化趋势。数据显示,2011年北京市18~79岁常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为8.9%,其中30岁以下人群患病率已达1.3%。
很多人被查出糖尿病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很少吃糖啊”,廖琳主任告诉记者。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占到60%。除了生活方式,生活和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也会引发糖尿病。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王战建说,“不少人有用零食加餐的习惯,这是引发糖尿病或糖代谢异常的一大隐患。”高热量饮食、高盐分、大吃大喝等容易导致营养过剩,迫使胰岛素每天都在过度工作,久而久之,胰岛负担过大,致使血糖不能正常控制。尤其是年轻的白领,很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另外,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很快,经常白天晚上轮轴转,得不到充分休息,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长时间的紧张和焦虑易使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体内分泌大量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引发糖尿病。”王战建解释道。
常检查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早期并无明显症状,往往糖尿病患者出现的首发症状是乏力,或者毫无征兆。如果等到有了眼睛模糊或手足麻木等并发症时才就诊,这就比较严重了,错过了最佳干预治疗时机。”
山东省立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姜秀云感叹道。糖尿病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平均发病过程需要10~15年,在此期间,积极防治是完全可以有效避免得病的,关键是经常检查,及早发现。
大连市医学会内分泌代谢专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苏本利教授建议,有几类人易患糖尿病,需要格外注意: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即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家属有糖尿病病史的,患病率比一般人要高出2倍以上;体型肥胖者,尤其是“肚大腿细”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还常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的人患糖尿病的几率也较高;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的人易患糖尿病。这些糖尿病高危人群最好家里能自备血糖检测仪,以便随时监测血糖值。
苏本利教授还建议,“即使你不是高危人群,也不代表你不会得糖尿病,因此,所有人都不能放松警惕,最好能每年查一次血糖。”
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